撤销权的适用情形
说到撤销权这个法律概念,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签了合同还能反悔?。其实撤销权在《民法典》中有明确规定,专门用于保护当事人因特殊情形导致非真实意思表示的情况。《民法典》第147条到151条,主要适用情形包括:重大误解、欺诈、胁迫、显失公平四种。这就像法律给老百姓发的后悔药,但必须满足特定条件才能服用。接下来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讲讲,这些情形到底怎么用、什么时候用。
一、这四种撤销权情形到底有多要命
先来说个真事儿:老张在古玩市场花5万买了件明代青花瓷,结果专家鉴定是现代仿品。这种情况就属于典型的重大误解,老张可以行使撤销权要求退货退款。法律上说的重大误解可不是指普通看走眼,必须是对合同主要内容(标的物性质、价格等)产生根本性错误认识。
再说欺诈,这可比电视剧里演的更常见。中介隐瞒房子是凶宅,开发商夸大楼盘配套,甚至直播带货P图美颜都属于欺诈范畴。有个案例特别典型:某网红卖减肥药,直播时找托儿冒充使用者,这种虚构事实的行为就构成欺诈,消费者有权撤销交易。
说到胁迫,很多人以为得拿刀架脖子上才算。其实法律上的胁迫范围更广,老板威胁员工不签离职协议就扣光工资,房东威胁租客不涨租金就断水电,这些精神胁迫同样适用撤销权。去年杭州就有个案例,租客因房东威胁被迫签续租协议,法院最终判决撤销合同。
二、显失公平里的套路防不胜防
显失公平是最容易被钻空子的情形。疫情期间,某药店把原价20元的口罩卖到200元,这种明显超出合理幅度的定价就属于显失公平。不过要法律不保护单纯的价格高低,关键要看是否利用对方急迫、没经验等劣势。
有个特别有意思的案例:大爷被理财经理忽悠,把养老钱买了高风险基金,合同收益写得天花乱坠,风险提示却藏在角落。这种情况既符合欺诈,也符合显失公平,可以双管齐下主张撤销。现实中很多老年人买保健品、投资理财中招,都是这个套路。
三、行使撤销权要的保质期
法律给的后悔药可是有保质期的!普通情形撤销权要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行使,最长不超过5年。像胁迫这种特殊情况,要从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算1年。有个真实教训:李女士被前夫胁迫签离婚协议,3年后才起诉撤销,结果因为超过除斥期间被驳回,实在可惜。
四、常见问题解答
1. 签完合同后悔了能随便撤销吗?
当然不行!撤销权有严格适用条件。单纯觉得买贵了、款式过时了,这些都不构成撤销理由。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四种情形之一,且要有充分证据证明。就像你网购衣服有色差,这属于正常误差,但是商家故意发假货,那就可以主张欺诈撤销。
2. 被电话诈骗转账能撤销吗?
这种情况要走刑事报案+民事撤销双渠道。虽然转账行为本身可以视为被欺诈,但钱转到骗子账户后,要撤销转账需要银行配合。建议立即报警并申请止付,保留通话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后续可通过法律程序主张撤销资金往来。
3. 买房签合同后房价跌了能撤销吗?
单纯的市场波动不能撤销合同!除非能证明开发商存在欺诈行为(虚报学区信息)、或签约时存在重大误解(把商住房当住宅卖)。去年某楼盘降价引发业主维权,法院判决明确指出:商业风险不属于可撤销范畴。
4. 网购商品与描述不符怎么操作?
这要分程度处理。是轻微色差、尺寸误差,适用7天无理由退货。但是假货、功能缺失等根本性不符,建议直接主张欺诈撤销合同,这样不仅能退货,还能要求3倍赔偿。记得保留商品详情页截图、聊天记录、开箱视频等关键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