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销权的适用情形

撤销权的适用情形

说到撤销权这个法律概念,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签了合同还能反悔?。其实撤销权在《民法典》中有明确规定,专门用于保护当事人因特殊情形导致非真实意思表示的情况。《民法典》第147条到151条,主要适用情形包括:重大误解、欺诈、胁迫、显失公平四种。这就像法律给老百姓发的后悔药,但必须满足特定条件才能服用。接下来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讲讲,这些情形到底怎么用、什么时候用。

一、这四种撤销权情形到底有多要命

先来说个真事儿:老张在古玩市场花5万买了件明代青花瓷,结果专家鉴定是现代仿品。这种情况就属于典型的重大误解,老张可以行使撤销权要求退货退款。法律上说的重大误解可不是指普通看走眼,必须是对合同主要内容(标的物性质、价格等)产生根本性错误认识。

再说欺诈,这可比电视剧里演的更常见。中介隐瞒房子是凶宅,开发商夸大楼盘配套,甚至直播带货P图美颜都属于欺诈范畴。有个案例特别典型:某网红卖减肥药,直播时找托儿冒充使用者,这种虚构事实的行为就构成欺诈,消费者有权撤销交易。

说到胁迫,很多人以为得拿刀架脖子上才算。其实法律上的胁迫范围更广,老板威胁员工不签离职协议就扣光工资,房东威胁租客不涨租金就断水电,这些精神胁迫同样适用撤销权。去年杭州就有个案例,租客因房东威胁被迫签续租协议,法院最终判决撤销合同。

二、显失公平里的套路防不胜防

显失公平是最容易被钻空子的情形。疫情期间,某药店把原价20元的口罩卖到200元,这种明显超出合理幅度的定价就属于显失公平。不过要法律不保护单纯的价格高低,关键要看是否利用对方急迫、没经验等劣势。

有个特别有意思的案例:大爷被理财经理忽悠,把养老钱买了高风险基金,合同收益写得天花乱坠,风险提示却藏在角落。这种情况既符合欺诈,也符合显失公平,可以双管齐下主张撤销。现实中很多老年人买保健品、投资理财中招,都是这个套路。

三、行使撤销权要的保质期

法律给的后悔药可是有保质期的!普通情形撤销权要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行使,最长不超过5年。像胁迫这种特殊情况,要从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算1年。有个真实教训:李女士被前夫胁迫签离婚协议,3年后才起诉撤销,结果因为超过除斥期间被驳回,实在可惜。

四、常见问题解答

1. 签完合同后悔了能随便撤销吗?

当然不行!撤销权有严格适用条件。单纯觉得买贵了、款式过时了,这些都不构成撤销理由。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四种情形之一,且要有充分证据证明。就像你网购衣服有色差,这属于正常误差,但是商家故意发假货,那就可以主张欺诈撤销。

2. 被电话诈骗转账能撤销吗?

这种情况要走刑事报案+民事撤销双渠道。虽然转账行为本身可以视为被欺诈,但钱转到骗子账户后,要撤销转账需要银行配合。建议立即报警并申请止付,保留通话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后续可通过法律程序主张撤销资金往来。

3. 买房签合同后房价跌了能撤销吗?

单纯的市场波动不能撤销合同!除非能证明开发商存在欺诈行为(虚报学区信息)、或签约时存在重大误解(把商住房当住宅卖)。去年某楼盘降价引发业主维权,法院判决明确指出:商业风险不属于可撤销范畴。

4. 网购商品与描述不符怎么操作?

这要分程度处理。是轻微色差、尺寸误差,适用7天无理由退货。但是假货、功能缺失等根本性不符,建议直接主张欺诈撤销合同,这样不仅能退货,还能要求3倍赔偿。记得保留商品详情页截图、聊天记录、开箱视频等关键证据。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