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使撤销权的法律规定
《民法典》第147-152条,撤销权是指当民事法律行为存在重大误解、欺诈、胁迫或显失公平时,受损害方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该行为的权利。法律明确规定了行使条件(如1年内主张)、举证责任(需证明存在法定撤销事由)及法律后果(行为自始无效)。这项权利本质上是对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民事行为的司法救济措施。
撤销权究竟能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想象一下你花50万买了套学区房,结果卖家隐瞒了房屋漏水问题,这时候撤销权就是你的后悔药。去年有个真实案例,李先生买商铺时被开发商用虚假招商信息欺骗,法院就是依据《民法典》148条判决撤销合同的。
这种权利不仅适用于买卖合同,在借贷、赠与、婚姻财产协议中都用到。老人被忽悠签了高息借款合同,或者离婚时被胁迫签了不平等协议,都可以主张撤销。但要的是,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知道撤销事由后1年内必须行动。
行使撤销权的三大实战场景
第一类典型情况是网络购物遭遇虚假宣传。去年双十一期间,某网红直播间销售纯羊毛大衣被检测出化纤含量超标,200多名消费者集体维权成功撤销交易。
第二类常见于民间借贷。王先生借给朋友30万,对方故意隐瞒已有大额债务的事实,这种情况就可以主张撤销借款合同。第三类则是房产交易中的信息欺诈,像故意隐瞒凶宅信息、违建情况等,北京朝阳法院去年就判决过类似案例。
常见问题解答
Q1:发现被欺诈后多久必须起诉?
《民法典》152条,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但最长保护期不超过行为发生之日起5年。签的合同,即便才发现问题,也已经超过期限。
Q2:微信聊天记录能作为证据吗?
完全可以!现在电子证据已被法律认可。但要保留原始载体,聊天记录要完整连贯。有个案例当事人只截图关键页面,结果对方质疑真实性导致败诉。
Q3:撤销合同后钱款怎么处理?
《民法典》157条,双方应互相返还财产。购房合同被撤销,开发商不仅要退首付款,还要支付资金占用期间的利息。有过错的一方还需赔偿对方实际损失。
Q4:显失公平如何认定?
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双方权利义务明显不对等,300万房子100万卖出;二是利用对方急迫或缺乏判断能力。去年杭州法院判决的保健品高价销售给老年人案就是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