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撤销权的行使条件

《民法典》第147条至第151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撤销权的行使需要满足三个核心条件:第一,存在法定的可撤销事由,包括重大误解、欺诈、胁迫、显失公平等情形;第二,必须在除斥期间内主张权利(一般为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第三,必须通过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行使,不能自行宣告撤销。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构成撤销权行使的完整法律要件。

撤销权:你的法律后悔药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你在直播间冲动下单了号称黄金材质的首饰,收货才发现是镀金产品。这时候民法撤销权就像一剂后悔药,让你有机会撤销这个不公平的交易。不过这个后悔药可不是随便吃的,必须满足特定条件。

民法撤销权的行使条件

最近有个真实案例,张女士被房产中介虚构学区房信息骗签合同,法院最终支持了她行使撤销权。这个案例完美诠释了撤销权的价值——当交易中存在欺诈时,法律给你重新选择的机会。但要这个权利必须在发现欺诈后1年内行使,过了这个期限,法律也爱莫能助。

哪些情形可以启动撤销权?

第一种常见情形是重大误解,就像把清代仿品当真古董买下,这种对标的物根本性误判就可以申请撤销。去年杭州法院就判决过一个典型案例,买家因误将人工养殖的鲟鱼当作野生品种购买,成功撤销了交易合同。

第二种是显失公平的交易,老人被忽悠用市价三分之一卖掉祖宅。这种情况下,即便没有欺诈,只要存在明显利益失衡,法律也会介入保护弱势方。

行使撤销权的正确姿势

发现权益受损时,要做的是证据保全。收集聊天记录、合同文本、交易凭证等关键证据,就像有位大学生保留培训机构虚假宣传的招生简章,最终成功撤销培训合同。

接下来要及时行动,千万别做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法律规定的1年期限从知道撤销事由开始计算,但最长不超过民事行为发生后的5年。曾有位企业家因拖延主张权利,导致百万元损失无法挽回,这个教训值得警惕。

常见问题解答

Q:被朋友骗着签了借款合同,3年后还能撤销吗?

A:这种情况要分两个时间点判断。是在签约3年后才发现被骗,只要在发现后1年内起诉就可以。但是签约时就知情,现在已过3年,就会超出最长5年保护期,丧失撤销权。

Q:微信上被胁迫签电子合同,怎么证明?

A:电子证据同样具有法律效力。需要保存完整的聊天记录、语音消息,必要时可申请调取腾讯的原始数据。有个案例中,当事人通过恢复已删除的威胁语音,成功证明了受胁迫事实。

Q:撤销合同后需要返还东西吗?

A:《民法典》157条,合同被撤销后双方应互相返还财产。就像网购退货一样,商家退钱,买家退货。物品已损坏,需要折价赔偿,由法院过错程度判定。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