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劳动合同、购销协议、加盟合同等常见文本,指导签约风险审查、违约证据收集、合同解除流程,助您构建合规契约,降低交易法律风险。
口头合同如何认定

口头合同如何认定

《民法典》第469条规定,口头合同与书面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只要双方意思表示真实、内容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且具备合同基本要素(如标的物、价款、履行方式等),即使没签书面协议也能成立。但最大的难点在于举证——当一方否认口头约定时,另一方需要提供完整证据链才能获得法院支持。

口头合同比你想象的更常见

早上在早餐摊喊一声老板来碗豆浆两根油条,实际上就成立了一个口头合同。生活中90%的小额交易都是口头完成的,甚至连租房时随口说的押一付三都算数。但真正出问题的是那些本以为是小钱结果变大事的情况,朋友合伙做生意没签协议,装修师傅口头承诺用进口材料却偷工减料。

标的物风险负担的规则

标的物风险负担的规则

说到买卖交易中的定时炸弹,标的物风险负担规则绝对算得上头号选手。《民法典》604条,这个规则简单说就是:东西还没交到你手上就坏了,该谁倒霉?法律白纸黑字规定,风险跟着交付走!好比网上买个手机,快递小哥把包裹递到你手里那刻,手机就算被雷劈了都算你的。但要是包裹还在运输途中自燃了,卖家就得捏着鼻子认栽。

这个规则在生活里能玩出多少花样?

最近有个经典案例特别有意思:老王买了套红木家具,约定卖家老李送货上门。结果搬运工在小区门口手滑摔碎了茶几,俩人差点打起来。法院判老李全责,为啥?因为东西没完成交付!这个判例把现实交付的概念玩得明明白白——东西得实实在在地交到买家手上才算数。

诚学信付实名后会怎么样

诚学信付实名后会怎么样

《个人信息保护法》和《电子商务法》,用户完成实名认证后,平台与用户之间将形成明确的合同关系。:1)用户需对账户操作承担法律责任,分期付款违约影响个人征信;2)平台需履行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义务,若发生数据泄露最高面临全年营业额5%的罚款;3)民法典规定电子合同具有法律效力,用户享受服务的也要履行约定义务。特别提醒学生群体,若涉及教育分期付款,家长作为监护人也承担连带责任。

实名认证带来的五大变化

当你点击确认实名按钮后,生活会发生这些有趣变化:
1. 课程消费像网购一样方便,绑定支付宝/微信后,报班就像买奶茶,但切记每笔分期都会在征信报告留下记录

民间借贷委托代理人授权书

民间借贷委托代理人授权书

《民法典》第161条和165条规定,委托代理人授权书是委托人将自己的债权管理权、催收权等民事权利委托给他人行使的书面法律文件。在民间借贷场景中,这份文书就像给代理人发了一张法律通行证,明确载明代理人能帮您要债的权限范围(协商还款、签订协议、提起诉讼等)。法院判例显示,一份规范的授权书能让代理人的催收行为具备法律效力,避免出现代理人越权操作,结果被债务人反咬一口的尴尬情况。

二、这份授权书怎么就成了民间借贷的保险杠?

老张去年借给朋友50万,结果对方玩失踪。他委托做催收的表弟帮忙,结果表弟直接带人上门泼油漆。后来债务人报警,老张反而要赔钱。问题就出在授权书上只写了全权处理,没明确限制催收方式。现在懂行的债主都像网购选规格一样定制授权书:要写明代理人能不能代收现金、能否签调解协议、是否包含诉讼代理权。建议把《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九条规定的特别授权事项都列清楚,就像给代理人画个法律圈,让TA在这个圈里自由发挥。

合同纠纷多少金额可以起诉

合同纠纷多少金额可以起诉

很多人以为打官司必须涉及大额金钱,其实《民事诉讼法》第122条规定,只要符合原告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有明确被告、有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法院受理范围四个条件,无论合同纠纷金额大小都可以起诉。哪怕只是500元的装修尾款纠纷,法律也为你敞开大门。现实中北京朝阳法院就受理过一起98元网购合同纠纷案,充分说明法律对小权益的保护。

为什么大家总觉得打官司要花大钱?

上周刚处理完一个装修纠纷的老王跟我说:早知道3000块定金能要回来,我就不用跟工头扯皮半年了!其实很多人像老王一样,对诉讼存在三大误解:

欠款的诉讼时效是几年中途还款

欠款的诉讼时效是几年中途还款

《民法典》第188条规定,欠款纠纷的普通诉讼时效为3年,自债权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损之日起计算。若债务人中途还款,依据《民法典》第195条,将产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效果,原效期间重新计算3年。张三借给李四5万元,约定还款,若李四在还了1万元,则诉讼时效从该次还款日起重新计算3年至2026年。

一张图看懂诉讼时效的生死劫

想象诉讼时效是个3年倒计时沙漏:
1. 沙漏开始流动:债务到期日/债权人主张权利日

一方不同意解除合同怎么处理

一方不同意解除合同怎么处理

当合同一方想解除合同而另一方不同意时,《民法典》第562条、563条给出了明确答案:可以通过协商、诉讼或仲裁解决。重点要看是否存在法定解除权或约定解除权。对方严重违约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如租房变成危房、供应商长期断货),这时候即使对方不同意,守约方也有权单方解除合同并向法院申请确认效力。但只是普通纠纷(如觉得合作不愉快),就必须双方协商一致才能解除。

碰到死磕的合同对象该咋整?

上周刚处理个案子,客户和装修公司签了20万的全包合同,结果施工队三个月只铺了地砖。客户想解约,装修公司死活不同意,还威胁要收30%违约金。这种情况就得三步走:

网络合同纠纷管辖

网络合同纠纷管辖

当你在网上签了一份合同,结果对方违约了,该去哪家法院起诉?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就是网络合同纠纷管辖的法律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4条,合同纠纷的管辖法院是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法院。而网络合同因其虚拟性,合同履行地成为争议焦点。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明确:通过网络订立的合同,若双方约定了收货地、服务提供地等,则这些地点可视为合同履行地。没约定,则以实际履行行为发生地为准(商品发货地、服务交付地)。

追究民事责任的主体

追究民事责任的主体

说到追究民事责任这事儿,得弄明白法律上的主体指的是啥。《民法典》规定,能承担民事责任的主体必须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简单来说就是三类人:自然人(你我)、法人(公司)和非法人组织(个体户)。举个栗子,成年人把邻居家玻璃砸了要赔钱,这就是自然人承担责任;要是外卖平台泄露用户信息被起诉,那法人就得出来担责。

搞懂这四种常见责任主体

第一种:行走的背锅侠——自然人
去年有个新闻,张三在小区遛狗不牵绳,结果狗子把李四咬伤了。这种情况张三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就得掏医药费+赔精神损失费。不过要是换成8岁熊孩子砸坏别人车玻璃,《民法典》20条,就得找他的监护人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