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可撤销的条件
《民法典》第147-151条,合同可撤销的条件主要包括五种情形:重大误解、欺诈、胁迫、显失公平、乘人之危。当一方当事人因主观或客观原因导致意思表示不真实时,法律赋予其撤销权。举个栗子,你被商家忽悠买了高价保健品,事后发现宣传全是假的,这就构成欺诈撤销合同。需要特别撤销权要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行使,否则权利会过期失效!
这五种撤销条件到底怎么用?真实案例告诉你
场景一:直播间买到假翡翠
老张在直播间花3万买了块缅甸A货翡翠,收到货发现是染色石英岩。《民法典》148条,商家故意虚构商品信息已构成欺诈,老张不仅可以要求退货,还能主张3倍赔偿。这种案例在电商纠纷中占比超40%,堪称合同撤销的流量担当。
场景二:房东威胁涨租签长约
租客小李被房东拿着铁棍逼着签5年租房合同,月租直接翻倍。这种赤裸裸的胁迫行为,完全符合《民法典》150条撤销条件。实务中要保留报警记录、监控录像等证据,曾有案例因租客偷偷录音成功撤销霸王合同。
场景三:手抖输错价格的乌龙订单
某电商把原价5999的手机标成599元,瞬间被薅羊毛10万台。这种情况属于重大误解,最高法司法解释,商家可以在90天内申请撤销合同。但是故意制造营销噱头,法院认定属于自导自演不予支持。
关于合同撤销的5个灵魂拷问
Q1:合同撤销后还要赔钱吗?
不仅要返还财产,过错方还得赔损失!你因欺诈撤销购房合同,开发商不仅要退首付,还要赔偿你支付的契税、中介费等。但是双方都有错,会各打五十大板分担损失。
Q2:可撤销合同和无效合同有啥区别?
简单说就是前者要申请,后者自动死。无效合同贩毒合同自始无效,而可撤销合同在被撤销前还是有效的。就像结婚可撤销需要去法院,而重婚根本不受法律保护。
Q3:发现被欺诈后多久没动作就凉了?
法律给你1年行动期,最长保护5年。但这个1年是从你知道被骗那天算起,要是5年后才发现,就算刚过1个月法院也不受理了。曾有投资者P2P暴雷3年后才起诉,结果败诉亏惨。
Q4:微信聊天记录能当证据吗?
现在电子证据法庭都认!但要三点:①保留原始载体(别删聊天记录)②要能证明对方身份(微信号实名认证)③重要内容要做公证。就有凭微信记录成功撤销百万订单的案例。
Q5:显失公平到底多不公平才算?
法律没有比例,但实务中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合同签订时双方地位明显不平等(重病患者急售房产)②交易价格低于市场价30%以上。曾有案例以市价35%卖房被法院撤销,但40%的反而被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