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期限是多久

《民法典》第152条规定,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的撤销权行使期限分为三种情况:

1. 受欺诈/胁迫情形: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且受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1年内

2. 重大误解情形: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90日内

3. 最长保护期:无论何时知晓,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5年内

这些期限到底怎么算?真实案例告诉你

最近有位朋友买二手房遇到糟心事,卖家隐瞒了房屋漏水问题,签完合同3个月后下雨天才发现。这种情况撤销权就从发现漏水当天开始算1年,但最多不能超过签合同后5年。

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期限是多久

再有人被老板逼着签了不公平的劳动合同,从离职那天开始算1年。要是过了3年才敢反抗,就算刚离职也超过期限了。

特殊情形要特别

去年有个网红签了MCN机构,后来发现合同里藏着天价违约金条款。这种情况属于显失公平,撤销期限和重大误解一样都是90天,很多人容易搞混。

最容易被忽略的是未成年人问题。16岁少年被骗买了上万元的游戏账号,撤销期限不是从签约日算,而是等到他满18岁成年后再开始计算1年期限。

常见问题答疑

Q1:被朋友骗着合伙做生意,过了2年才发现,还能撤销吗?

关键看发现时间!是在签协议后第4年才发现被骗,还在5年大限内,发现后1年内都可以撤销。但要是第6年才发现,神仙也救不了。

Q2:网购遇到虚假宣传,撤销期限从哪天算?

分两种情况:收到货发现不符,从签收日开始算1年;当时没检查,3个月后使用时才发现问题,从发现当天开始算90天(重大误解)。

Q3:签合被持刀威胁,过了危险期还能撤销吗?

完全可以!民法典,被胁迫的撤销期限有两个计算标准:一是知道被胁迫后1年内,二是从胁迫行为终止(歹徒被抓)后1年内,以先到期为准。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