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期限是多久
《民法典》第152条规定,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的撤销权行使期限分为三种情况:
1. 受欺诈/胁迫情形: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且受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1年内
2. 重大误解情形: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90日内
3. 最长保护期:无论何时知晓,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5年内
这些期限到底怎么算?真实案例告诉你
最近有位朋友买二手房遇到糟心事,卖家隐瞒了房屋漏水问题,签完合同3个月后下雨天才发现。这种情况撤销权就从发现漏水当天开始算1年,但最多不能超过签合同后5年。
再有人被老板逼着签了不公平的劳动合同,从离职那天开始算1年。要是过了3年才敢反抗,就算刚离职也超过期限了。
特殊情形要特别
去年有个网红签了MCN机构,后来发现合同里藏着天价违约金条款。这种情况属于显失公平,撤销期限和重大误解一样都是90天,很多人容易搞混。
最容易被忽略的是未成年人问题。16岁少年被骗买了上万元的游戏账号,撤销期限不是从签约日算,而是等到他满18岁成年后再开始计算1年期限。
常见问题答疑
Q1:被朋友骗着合伙做生意,过了2年才发现,还能撤销吗?
关键看发现时间!是在签协议后第4年才发现被骗,还在5年大限内,发现后1年内都可以撤销。但要是第6年才发现,神仙也救不了。
Q2:网购遇到虚假宣传,撤销期限从哪天算?
分两种情况:收到货发现不符,从签收日开始算1年;当时没检查,3个月后使用时才发现问题,从发现当天开始算90天(重大误解)。
Q3:签合被持刀威胁,过了危险期还能撤销吗?
完全可以!民法典,被胁迫的撤销期限有两个计算标准:一是知道被胁迫后1年内,二是从胁迫行为终止(歹徒被抓)后1年内,以先到期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