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究竟是不是可以判缓刑,具体的法律依据有哪些
许多当事人拿到《取保候审决定书》后都会产生一个疑问:"取保候审等于缓刑吗?"从法律专业角度来说,取保候审与缓刑不存在必然联系,但两者在司法实践中确实存在一定关联性。《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取保候审是司法机关对符合特定条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强制措施,而缓刑则是《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的刑罚执行方式。取保候审是审判前的程序性措施,缓刑是判决后的实体处理结果。
为什么总有人把取保候审和缓刑挂钩?
在司法法官在决定是否适用缓刑时,确实会参考取保候审期间的表现。笔者曾代理过一个职务侵占案件,当事人取保期间主动退赃、配合调查,最终法院在量刑时将这些情节作为适用缓刑的重要考量。但这并不取保候审就等于缓刑,去年某地办理的醉驾案件中,37%的取保候审人员最终仍被判处实刑。
影响缓刑判决的三大核心要素
《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适用缓刑需要满足四个条件: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危险、宣告缓刑对社区无重大不良影响。"悔罪表现"的认定与取保候审期间行为直接相关:
1. 是否主动退赃退赔(常见于经济犯罪案件)
2. 是否取得被害人谅解(尤其人身伤害类案件)
3. 是否遵守取保候审规定(如随传随到、不干扰证人)
某非法经营案中,当事人取保期间不仅全额补缴税款,还主动提供上下游线索,法院最终在判决书中特别指出这些行为符合"确有悔改表现"的缓刑适用条件。
律师如何为当事人争取缓刑?
专业刑事律师在取保候审阶段就会开始布局缓刑辩护。在走私普通货物案件中,我们会采取"三步走"策略:通过专业法律意见争取取保候审,指导当事人完成退赃、补税等实质悔改行为,在庭审阶段系统提交缓刑可行性报告。去年经办的12起取保候审案件中,通过这种系统化辩护方案,最终有9人成功获得缓刑判决。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取保候审后法院一定会判缓刑吗?
答:并非必然。取保候审仅证明案件符合《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的条件,但缓刑判决需满足《刑法》第七十二条的全部要件。实践中存在大量取保候审后判处实刑的案例。
问题2:哪些情形取保候审后更难获得缓刑?
答:某省法院数据统计,具有以下情形缓刑率不足20%:①累犯或犯罪集团主犯;②拒不退赃退赔;③取保期间违反相关规定;④社会影响恶劣的暴力犯罪。
问题3:如何提高取保候审后的缓刑几率?
答:建议做好三点:①严格遵守取保候审规定;②在律师指导下完成退赃、赔偿等法定从宽情节;③收集有利于社会危害性评估的材料(如社区表现证明、职业技能证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