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劳动合同、购销协议、加盟合同等常见文本,指导签约风险审查、违约证据收集、合同解除流程,助您构建合规契约,降低交易法律风险。
签了和解协议还能反悔吗

签了和解协议还能反悔吗

刚签完和解协议就后悔?很多当事人会急得直拍大腿。《民法典》第143条规定,有效的和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但第533条也明确规定了情势变更原则。签字画押不等于板上钉钉!存在欺诈胁迫、重大误解、显失公平等情况,你还有机会推翻协议。本文用真实案例告诉你哪些情况下能反悔,手把手教你如何合法维权。

一、白纸黑字签了字 怎么还能反悔?

去年我代理过一起劳动纠纷案,当事人小王签完离职补偿协议后,发现公司隐瞒了应缴社保金。我们抓住《民法典》第148条关于欺诈的规定,成功撤销协议多争取了8万元补偿。法律不是死板的教条,协议生效需要满足四个硬核条件:

合同法赔偿金的规定

合同法赔偿金的规定

《民法典》(原《合同法》相关条款已纳入民法典)第584条规定,合同违约方应当赔偿对方因违约造成的实际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约方订立合预见到或应当预见到的损失。简单说,赔偿金要满足三个条件:实际损失存在、损失与违约有因果关系、损失金额合理可预见。你订了10万元设备却遭卖家毁约,导致工厂停工损失20万元,若卖家能预见到设备延迟会影响生产,则需赔偿30万元(设备款+停工损失)。

赔偿金怎么算?记住这3个关键点

不当得利的法律依据和合法依据

不当得利的法律依据和合法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985条至第988条,不当得利被明确规定为一种法定之债。其法律依据的核心在于:没有合法,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构成不当得利需满足三个要件:(1)一方获得利益;(2)他方受到损失;(3)获利与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且无法律或合同依据。

而合法依据则体现在法律对公平原则的维护上。不当得利制度旨在纠正损人利己的不公平现象,防止因意外或错误导致财产失衡。它既是民法公平原则的体现,也是社会公共秩序和诚信体系的保障。

劳动争议仲裁诉讼的管辖法院

劳动争议仲裁诉讼的管辖法院

当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发生纠纷时,很多人第一步就会问:这事儿该找哪个法院管?《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民事诉讼法》,劳动争议案件必须先裁后诉,也就是必须先申请劳动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才能向法院起诉。而到了诉讼阶段,法律规定由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这两个地就像维权路上的两个入口,劳动者可以实际情况选择最方便的维权路径。

选对法院有多重要?真实案例告诉你

去年杭州有个程序员小哥,公司注册在深圳,实际工作地点在杭州。被辞退后他直接向杭州法院起诉,结果被告知要去深圳立案。后来律师支招:只要提供租房合同、考勤记录等证明实际工作地,杭州法院就有管辖权!最终他成功在杭州立案,省去了跨省奔波的麻烦。

违约解除合同的期限

违约解除合同的期限

《民法典》第563条规定,合同解除权的行使期限主要看三个关键点:法定解除权1年期限、约定解除权按约定期限、特别法规定优先适用。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中,买受人发现开发商逾期交房,应当在知道违约事由之日起1年内主张解除合同。但要的是,这个1年不是固定不变的,违约方持续不履行义务,解除权的倒计时被重新激活。

合同解除权背后的时间密码

最近处理的一个装修合同纠纷特别典型。王女士和装修公司约定3个月完工,结果拖了半年还没收尾。她既想解除合同又怕过了期限,每天盯着日历发愁。其实这种情况完全不用焦虑,因为最高院司法解释,在违约方持续违约的情况下,解除权期限是从违约状态结束之日开始计算的。

工伤后继续上班赔偿金怎么算

工伤后继续上班赔偿金怎么算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员工因工受伤后即使继续上班,仍有权获得工伤保险待遇。赔偿金主要包括:医疗费、停工留薪期工资、伤残补助金等。若工伤导致劳动能力下降,即使员工继续在原岗位工作,也可伤残等级获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1-10级伤残对应7-27个月本人工资)。若后续因伤情加重离职,还可申请伤残津贴或就业补助金。赔偿计算核心在于伤残等级鉴定和本人工资基数,与是否继续工作无直接关联。

工伤后继续上班,这4种钱你漏拿了!

很多工友以为继续上班=放弃赔偿,其实大错特错!老张在机械厂被砸伤手指,治疗后返岗工作,结果只拿到医疗费。实际上他漏掉了:

立案要满足什么条件

立案要满足什么条件

在法律领域,立案就像开启一扇通往司法程序的大门。无论是民事纠纷还是刑事案件,想要法院正式受理你的诉求,必须满足三有核心条件:有明确的当事人、有的诉讼请求、属于受诉法院管辖范围。这三个条件就像立案的三把钥匙,缺了任何一把都无法启动正式的法律程序。

到不同案件类型,要求更细化:
1. 民事诉讼:需要双方身份明确、争议事实清楚、有初步证据支撑
2. 刑事诉讼:报案材料要能反映犯罪事实存在、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3. 行政诉讼:要证明行政行为已实际侵害合法权益

中止执行的法律后果

中止执行的法律后果

《民事诉讼法》第256条规定,执行中止法院裁定暂停执行程序。会产生三大核心法律后果:一是执行措施立即冻结,查封的财产不得处分;二是执行期限暂停计算,待中止情形消失后继续;三是被执行人仍需履行义务,中止不等于债务免除。张三欠李四100万被申请执行,若张三突发重病住院,法院裁定中止执行,但张三康复后仍需继续还款。

按下暂停键后,你的钱还安全吗?

去年有个真实案例,某建筑公司欠款3000万被查封设备,结果被执行人突然拿出另案判决主张设备所有权。执行法官现场中止执行后,原本要拍卖的设备继续封存在工地仓库,但仓库管理方却偷偷收起了保管费。这种情况就属于典型的中止期间冻结不冻结费用的尴尬——财产状态虽然维持现状,但产生的保管费、折旧费等成本要申请人垫付。

签订阴阳合同双方应受到什么处罚

签订阴阳合同双方应受到什么处罚

《民法典》《税收征收管理法》《刑法》等法律规定,签订阴阳合同的行为面临民事处罚、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阳合同因虚假意思表示无效,阴合同若内容合法则被认定有效,但双方仍需承担以下法律后果:

1. 民事责任:合同无效后需返还财产或折价补偿(民法典第157条)
2. 行政处罚:偷税将处50%-5倍罚款(税收征管法第63条)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