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符合法定情形是什么
在法律实务中,不符合法定情形就像游戏里的违规操作提示——明明该按规则办事,你却非要自己发明新玩法。专业点说,就是指特定法律行为或主张缺乏法律规定的构成要件,导致该行为无效、可撤销或不产生法律效力。《民法典》规定合同生效需要双方真实意思表示,要是签合一方拿枪指着对方脑袋,这就属于典型的不符合法定情形。
这些操作在法律面前统统要翻车
最近老王在小区里搞了个大新闻,他把自己那辆五手奥拓停消防通道上,结果被贴了罚单。老王不服气地拿着《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3条去复议,结果复议机关一句话怼回来:您这车停的可是消防通道,适用的是《消防法》第60条!这就是典型的适用法律错误型不符合法定情形。
再说个更常见的场景。某公司HR小姐姐按照老板指示,把怀孕6个月的小美给辞退了,理由是公司经营困难。结果劳动仲裁委调出《劳动合同法》第42条啪啪打脸: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公司根本不能依据第40、41条解除合同!这种辞退操作就像用菜刀砍电线——一路火花带闪电,还得赔2N+1。
日常生活中的法律雷区大全
租房时房东突然要涨租50%,还理直气壮说我的房子我做主。且慢!《民法典》第734条明确规定租赁期间不能随意涨租,真要调整也得双方协商一致。这房东的操作就像自助餐老板突然对顾客说你吃太多了得加钱,纯属单方毁约。
最近直播带货翻车的案例也不少。某网红卖量子保健袜,吹得能治糖尿病高血压。市场监管部门直接依据《广告法》第28条开出罚单——这宣传既没有科学依据,也没法定证明材料,典型的虚假广告。这就好比说吃方便面能长生不老,鬼才信!
常见问题大揭秘
签了合同还能反悔吗?
这个问题就像问火锅涮一半能退钱吗。《民法典》第143条,合同要有效必须满足:行为人具备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强制性规定。未成年人偷偷买上万元的游戏装备,家长可以主张合同无效。但要是两个正常成年人自愿签合同,事后反悔?那得准备好违约金!
公司调岗降薪合法吗?
这个问题堪比职场版生存还是毁灭。《劳动合同法》第35条,变更劳动合同必须双方协商一致。公司要是单方面把程序员调去当保洁,还降薪50%,这就属于违法调岗。不过要是公司因经营需要调整岗位,且薪资待遇相当,提前30天书面通知,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行政处罚都能复议吗?
不是所有罚单都能讨价还价!《行政复议法》第6条,只有行政行为才能复议。交警开的违停罚单可以复议,但要是立法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这属于抽象行政行为,就不能申请复议。这就像你能投诉餐厅服务员态度差,但不能投诉《食品安全法》太严格。
网购商品都能七天无理由退货?
这个误区让多少商家哭晕在仓库!《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5条规定,生鲜易腐、定制商品、数字化商品、报纸期刊等四类商品不适用七天无理由退货。所以别想着海鲜吃到一半要退货,或者婚纱照拍完了要退款,法律可不支持这种霸王餐操作。
父母能随便处置未成年子女财产吗?
这个问题让多少熊家长现原形!《民法典》第35条,监护人除为维护被监护人利益外,不得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孩子继承的房产,父母不能擅自卖掉用来还赌债。但是用这笔钱支付孩子出国留学费用,那就是合法操作。这就好比家长是财产管理员,不是所有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