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定情形包括哪些?如何证明和计算赔偿金额?

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定情形包括哪些?如何证明和计算赔偿金额?

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定情形

离婚损害赔偿指在离婚诉讼中,一方因另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过错行为遭受精神或物质损害,依法要求对方赔偿的制度。法定情形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具体包括以下情形:

  • 重婚:一方与他人登记结婚或以夫妻名义公开共同生活,破坏婚姻关系。
  • 与他人同居:一方与婚外异性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构成对婚姻义务的严重背离。
  • 实施家庭暴力:一方对家庭成员施加身体、精神或性方面的侵害行为,造成实质伤害。
  • 虐待、遗弃家庭成员:包括长期虐待配偶、子女等,或故意拒绝履行法定扶养义务。
  • 有其他重大过错:如长期赌博、吸毒、嫖娼等恶习,导致婚姻无法维持。

这些情形均被视为对婚姻忠实义务和家庭责任的根本违反。受害方需在离婚诉讼中提供充分证据证明过错行为的存在及损害后果。主张损害赔偿时,法院会结合过错程度、损害事实及因果关系综合判断,确保公平补偿。

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定情形具体包括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91条明确规定了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定情形。具体包括以下四种情形:

一、重婚行为
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与他人登记结婚或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共同生活,构成法定重婚或事实重婚。

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存在配偶的一方与他人不以夫妻名义但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生活,该同居关系需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特征。

三、实施家庭暴力
行为人通过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等方式对其家庭成员身体或精神造成侵害,且该暴力行为具有持续性特征。

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持续进行精神折磨、肉体摧残等行为,或对年老、年幼、患病等无独立生活能力者拒不履行扶养义务。

核心要件说明
1. 请求主体必须为无过错方
2. 需以离婚为前提提出主张
3. 赔偿范围含物质损害与精神损害
4. 请求时效为离婚登记/判决生效后三年内

实践中,"其他重大过错"作为兜底条款,需达到与前述情形相当的过错程度,例如:恶意隐瞒传染病、婚内私生子女等严重违背婚姻义务的行为。证据收集需注重家暴报警记录、医疗诊断书、同居场所监控等直接证据的固定。

如何证明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定情形?

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定情形规定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一条。证明法定情形的核心在于围绕该条款明确的五种情形收集有效证据,并形成完整证据链。具体证明路径如下:

一、重婚的证明婚姻登记记录:通过民政部门调取对方与他人的结婚登记信息,此为直接证据。
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证据:若未登记但以夫妻名义同居,需收集:
- 邻居、亲友证人证言证明其公开以夫妻相称;
- 共同居住的租赁合同、物业登记、水电费缴纳凭证;
- 生育子女的医学出生证明载明父母信息;
- 公开场合的亲密照片、视频及社交媒体互动记录。

二、与他人同居的证明
需证明持续稳定共同生活(非短期出轨):
居住证据:同一住所的进出监控、物业登记、快递收货记录;
经济往来:共同租房付款凭证、大额共同消费记录;
通讯证据:微信/短信中涉及同居内容的聊天记录(需公证保全);
证人证言:房东、邻居等证明长期共同居住的证词。

三、家庭暴力的证明
伤情证据:报警记录、医院伤情诊断书、伤情照片(需标注时间);
司法文书:公安机关出具的告诫书、行政处罚决定书;
人身保护令:法院核发的人身安全保护令裁定书;
音像证据:家暴过程的录音、录像;
心理评估:心理咨询机构出具的创伤报告。

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证明
持续性伤害证据:多次就医记录、伤痕鉴定、被虐待人陈述;
遗弃证据
- 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扶养义务的转账记录;
- 被遗弃方无生活来源的证明(如失业证明、残疾证);
- 居委会/村委会出具的无人照料证明。

五、有其他重大过错的证明
此为兜底条款,需证明过错严重性等同于前述情形(如赌博吸毒致倾家荡产、恶意转移夫妻共同财产等):
财产证据:银行流水显示巨额赌资支出、变卖财产的合同;
行政刑事文书:赌博被拘留通知书、吸毒强制戒毒决定书;
司法鉴定:因过错方行为导致配偶患精神疾病的医学鉴定。

证据收集注意事项
1. 及时性:家暴伤情、电子数据等易灭失证据需24小时内取证;
2. 合法性:通过偷拍、窃听等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无效;
3. 证据链构建:单一证据难被采信,需多类型证据相互印证(如报警记录+伤情照片+证人证言);
4. 公证保全:微信聊天记录、网页信息等电子数据应经公证处固定。

举证责任分配
无过错方需对损害行为的存在及因果关系承担初步举证责任。若证据被对方控制(如隐藏的银行账户),可申请法院调查取证。

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定情形下赔偿金额如何计算?

离婚损害赔偿金额的计算需结合具体情形,重点考虑以下核心因素:

一、法定赔偿范围 1. 物质损害赔偿
直接经济损失(如医疗费、财产毁损费)需提供有效凭证,按实际支出计算。间接损失(如因家暴误工减少的收入)需结合收入证明与误工时长核算。

二、精神损害赔偿
法院通常综合考量: - 过错方行为性质(重婚/家暴等恶性程度) - 受害方身心受损程度(需病历、心理咨询记录等证明) - 当地经济水平(参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过错方经济能力(通过工资流水、资产证明等核实)

三、关键计算依据 1. 基础证据
- 物质损失:医疗票据、维修发票、收入减少证明 - 精神损害:伤情鉴定、心理评估报告、报警记录 2. 裁量原则
- 精神赔偿一般不超过物质损失的3倍(部分法院指引) - 恶性案件(如遗弃重病配偶)可能突破上限 - 双方过错比例会抵消赔偿(如受害方也存在重大过错)

四、参考案例尺度 - 家暴致轻伤:通常赔偿1-5万元 - 长期同居/重婚:赔偿3-10万元 - 极端恶性事件(如致残):可达15万元以上

操作建议 1. 立即收集医疗记录、财产损失证据 2. 向法院申请调取过错方银行流水等财产信息 3. 经济困难者可申请法律援助

赔偿金额需通过诉讼由法院最终裁定,协商调解中可参考上述标准主张权利。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