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纠纷与诈骗罪界限认定_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标准

合同纠纷与诈骗罪的界限到底怎么分?公安机关立案标准是什么?

合同纠纷是民事纠纷,诈骗罪是刑事犯罪。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而公安机关立案的关键在于是否有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且造成重大损失的证据链。接下来我们用"人话"拆解这个烧脑问题。

一、为什么总有人把生意纠纷告成诈骗?

去年浙江有个案子:老王收了30万预付款后工厂倒闭,对方咬定是合同诈骗。最后查清他确实抵押房产筹钱还债,这就属于民事违约。但要是他拿到钱立马买豪车逃往国外,就可能构成刑事诈骗。看出门道了吗?关键在钱去哪儿了

公安机关有个"三看"口诀:
一看签约能力——有没有实际经营场地、设备人员
二看钱款去向——是投入生产经营还是个人挥霍
三看补救态度——出事后是积极解决还是直接失联 这三点直接决定案件走向民事法庭还是看守所。

合同纠纷与诈骗罪界限认定_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标准

二、公安立案的"隐形红线"

某地经侦支队负责人透露,他们接到报案会重点查三个"有没有":
1. 有没有"画大饼"式承诺——比如虚构政府批文、伪造产权证明
2. 有没有"空手套白狼"操作——用A项目的钱填B项目的坑
3. 有没有"人间蒸发"前科——比如用注销公司、换法人逃避债务 去年郑州破获的"新能源充电桩诈骗案",骗子就是同时踩了这三个雷区,最终被认定合同诈骗罪。

三、企业家如何避开刑事风险?

做生意的朋友记住三个"千万别":
① 合同千万别注水——把预期收益写成保证收益
② 资金千万别混用——公司账户和私人账户要分清
③ 危机千万别摆烂——哪怕暂时还不上钱,也要定期给债权人书面说明 2019年广东某建材商因资金链断裂,但每月坚持给客户发经营报表,最终法院认定属正常商业风险。

四、经典案例对照表

▼ 民事纠纷典型特征:
· 合同主要条款真实
· 部分履行后因客观原因违约
· 账户资金用于生产经营
▼ 刑事诈骗典型特征:
· 伪造印章/资质签订合同
· 收款后立即转移财产
· 同一主体多次违约

FAQ:你可能关心的实际问题

问题1:合同到期没履行就是诈骗吗?

不一定!关键看未履行的原因。如果是市场变化、经营失误等客观原因,属于民事纠纷;如果是签约时就在策划骗钱,则可能涉嫌诈骗。

问题2:公安为什么不给立案合同诈骗?

常见原因有两个:要么缺乏虚构事实的关键证据,比如只有口头承诺;要么损失金额未达立案标准(多数地区个人诈骗2万以上,单位诈骗10万以上)。

问题3:微信聊天记录能当诈骗证据吗?

完全可以!但要注意三点:原始载体保存(别删聊天记录)、对方身份确认(需证明微信号属于被告人)、完整聊天过程(不能断章取义)。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