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撤销权的行使期限是
《民法典》第152条规定,可撤销权的行使期限分两种情况:1.当事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行使;2.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5年内未行使的,撤销权消灭。这个期限在法律上称为除斥期间,不同于诉讼时效,不能中止、中断或延长。
为什么法律要给撤销权上闹钟?
去年我遇到个案子,老王买房被中介忽悠签了阴阳合同,3年后才发现自己多付了30万。结果法院以超过行使期限为由驳回了请求。很多人问:明明被骗了为什么不能撤销?其实这个时间限制是为了维护交易安全。试想要是签完合同十几年还能反悔,市场交易就乱套了。
法律这个1年+5年的双重保险设计很巧妙:既给受欺诈方留出发现问题的缓冲期(1年),又给整个交易设定最终保护期(5年)。就像超市的退货政策,既要保障消费者权益,又不能无限期退货影响二次销售。
行使期限的特殊算法你要懂
有个真实案例:小李1月被胁迫签了股权转让协议,6月才成功摆脱控制。法院认定行使期限从6月起算1年,而不是协议签订日。这里涉及两个关键点:
1. 胁迫情形下,起算点是胁迫行为终止之日
2. 重大误解的案例,以误解方实际发现错误时间为准
3. 开发商隐瞒房屋抵押的情况,购房者知道备案信息时开始计算
建议保存首次发现问题的证据,微信聊天记录、邮件往来等,这些都成为主张应当知道时间点的重要依据。
过了期限还能抢救吗?
张女士的故事值得警惕:她买的理财产品,才发现销售人员伪造风险告知书。虽然起诉时距合同签订不到5年,但法院以发现伪造后1年内未主张为由驳回。这里教大家三招应对:
1. 发现可疑迹象立即咨询律师
2. 通过发送律师函等方式中断时效
3. 及时向监管部门投诉保留证据
!这三点都不能突破5年大限,但能争取在期限内完成维权动作。
常见问题解答
Q1:行使期限能协商延长吗?
不能!这个期限是法律强制规定,就像食品保质期,过了就是过了。曾有企业试图在合同中约定可随时撤销,结果被法院认定条款无效。
Q2:未成年人签的合同怎么算时间?
从法定代理人知道撤销事由或未成年人成年后开始计算。15岁少年被诱导签直播打赏协议,父母在3个月后发现的,从发现日起算1年。
Q3:疫情期间无法起诉会顺延吗?
原则上不影响除斥期间计算。但最高院出过指导意见,因疫情无法行使权利的,可以适用不可抗力规则,建议保留封控证明等材料。
Q4:发现时已经过了4年半怎么办?
赶紧行动!5年是大限,只要在5年期内,哪怕还剩一天都可以起诉。但要法院立案需要时间,建议提前15天启动程序。
Q5:合同撤销后钱款怎么处理?
双方需互相返还财产。举个实例:A公司被欺诈采购设备,成功撤销合同后,不仅要退回设备,还能要回货款及利息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