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使撤销权的期限是多少年

《民法典》第152条规定,撤销权的行使期限分为两种情形:当事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90日内。当事人被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1年内。而对于最长保护期限,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5年内没有行使的,撤销权自动消灭。

为什么买个东西还要懂撤销权?这些场景太常见

去年双十一,我表姐在某直播间抢到限量版护肤品,收到货才发现是临期产品。主播当时故意遮挡生产日期,这属于典型的欺诈行为。这时候她需要在知道被欺骗的1年内起诉撤销交易,要是拖到一年零一天,法院可就不认了。

更戏剧性的是我邻居王叔的经历。老爷子被理财经理忽悠签了高风险投资协议,整整三年后才发现合同条款有问题。虽然他发现时刚过去10个月,但因为从签合同那天算起已经超过5年,最终也没能要回本金。这就好比食品保质期,哪怕没开封,过期了照样不能吃。

90天、1年、5年到底怎么选?

这三种期限就像手机里的不同闹钟提醒:90天是针对看走眼的情况,把仿冒古董当真品买;1年适用于被忽悠、被威胁的情形;5年则是终极deadline。举个实际例子,张三买了套学区房,发现开发商伪造入学资格,这时候他必须在前起诉(发现后1年内),但最迟不能超过(购房满5年)。

特殊情况特别处理

有个真实案例特别有意思:李女士被家暴时被迫签了离婚协议,逃离控制后立即起诉撤销。虽然距离签字已过1年,但法院从她摆脱胁迫之日重新计算期限,最终支持了她的诉求。这就像被暂停的计时器,直到危险解除才继续走表。

行使撤销权的期限是多少年

常见问题解答

Q1:撤销权期限能像诉讼时效那样中断重新计算吗?

不能!这是最要命的区别。诉讼时效可以因起诉、催告等行为中断,但撤销权期限是除斥期间,过了就永久失效。就像演唱会门票,过期作废,找黄牛都没用。

Q2:对方故意隐瞒真相,期限从什么时候算?

这种情况常见于医疗美容纠纷。整容失败后发现医生没有资质,期限从你知道医生资质造假的那天开始算1年。但有个前提,你必须证明自己确实之前不知情,就像要证明自己真没看到食品包装背面的过敏提示。

Q3:未成年人行使撤销权有特殊规定吗?

有的!是未成年人未经法定代理人同意进行的民事行为,撤销权期限从法定代理人知道或应当知道之日起算。15岁少年偷偷花3万买游戏账号,父母发现后要在1年内主张撤销,这个发现之日需要提供家长群聊天记录等证据。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