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抗辩权和先诉抗辩权
在法律领域,优先抗辩权和先诉抗辩权是两类常被混淆但本质不同的程序性权利。优先抗辩权源自《民事诉讼法》,指被告对案件管辖权提出的异议权利,主张案件应由其他法院管辖。这种抗辩必须在答辩期内提出,否则视为默认管辖。而先诉抗辩权规定于《民法典》保证合同章节,特指一般保证人在债权人未先起诉债务人时,可以拒绝履行保证责任的权利。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前者是程序防御盾牌,后者是实体履约防火墙。
这两种抗辩权的实战生存指南
想象你网购遇到纠纷被商家起诉,但发现合同里写着争议由杭州互联网法院管辖,而商家却在你老家法院起诉。这时候优先抗辩权就是你的救命稻草——在15天答辩期内甩出管辖权异议,很直接改变战场。再朋友贷款找你做担保,合同没写明连带责任,当银行跳过借款人直接找你催债时,先诉抗辩权就是你的护身符,可以理直气壮要求银行先找借款人。
有个真实案例特别典型:某建筑公司为供应商做一般保证,供应商直接起诉建筑公司要求代偿货款。法官当庭科普:民法典687条,债权人没先告债务人,保证人有权拒绝!最终供应商被迫撤诉重新起诉真正欠款方。这告诉我们,用好抗辩权能直接改变诉讼走向。
抗辩权使用的三大黄金法则
第一招叫火眼金睛看合同。保证合同里出现债务人不能履行时这种表述,马上意识到这是一般保证,赶紧标记先诉抗辩权触发点。第二招掐表行动,管辖权异议必须在收到诉状15天内提出,超时作废。第三招连环出击,某案件中被告提出管辖异议和诉讼时效抗辩,成功把案件移送管辖后又以超时效驳回诉求,实现双杀。
关于抗辩权的灵魂拷问
问题一:网购纠纷该不该先用优先抗辩权?
绝对要!某大学生在电商平台买到假鞋,被商家反诉诽谤。他敏锐发现合同约定北京仲裁,立即提出管辖权异议,成功把案件从地方法院移走。记住:遇到诉讼先看管辖条款,15天内出手能改变整个战局。
问题二:怎么判断能不能用先诉抗辩权?
关键看三点:1.是不是一般保证(合同有不能履行时才担责字样) 2.债权人是否已起诉债务人 3.债务人是否确实无法执行。某案例中,担保人在法庭上要求查询债务人财产状况,证明其仍有还款能力,成功激活先诉抗辩权。
问题三:两种抗辩权能使用吗?
完全可以!某公司被诉时,先提管辖权异议(优先抗辩权),移送管辖后又主张应先起诉主债务人(先诉抗辩权)。这种组合拳打法既拖延了诉讼进程,又增加了谈判筹码,堪称抗辩策略的教科书操作。
问题四:行使抗辩权会激怒法官吗?
专业法官反而欣赏合法抗辩。但要方式:某当事人咆哮法庭你们根本没管辖权,被训诫;另一个温和陈述民诉法35条,本案应由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辖,获得支持。理性表达+法律条文引用才是正确姿势。
问题五:抗辩失败会加重处罚吗?
完全不会!法律明确规定行使抗辩权不视为承认债务。某案例中被告提出管辖权异议被驳回,后续继续应诉并未受影响。记住:合法抗辩是权利不是过错,该出手时就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