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盖民间借贷、企业欠款、担保追偿等场景,提供借条规范、诉讼催收、破产清算等解决方案,帮助个人与企业高效回笼资金,规避债务陷阱。
撤销权的时效是多久

撤销权的时效是多久

《民法典》第152条规定,撤销权的行使期限(除斥期间)一般为1年,特殊情况下为3个月或5年。来说:因重大误解行使撤销权的时效是3个月;受胁迫情形下时效为1年(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算);其他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的时效统一为1年。最长保护期不超过5年(自行为发生之日起)。这个期间是固定不变的,不适用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

为什么撤销权要设倒计时?

想象你网购了一件衣服,收货后发现卖家P图过度导致实物严重不符。这时候你需要在7天内发起退货——这就是撤销权时效的现实写照。法律设置这个维权倒计时有三个原因:

负债人死亡债务需要家人承担吗

负债人死亡债务需要家人承担吗

《民法典》第1161条规定:继承人以所得遗产实际价值为限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超过遗产实际价值部分,继承人自愿偿还的不在此限。 简单来说就是:家人没有义务用自己财产替逝者还债,但继承了遗产,就要在遗产范围内承担债务。父亲去世后留下50万债务,儿子继承的房产价值30万,则最多需用这30万偿还债务,剩下20万无需个人承担。

亲人突然离世债务怎么处理?

去年邻居王叔突发心梗去世,银行找上门说他还有20万贷款。家人一开始慌得不行,后来律师朋友支招:先明确这钱是否属于夫妻共同债务。结果发现是王叔个人投资失败欠的,王婶没签字也没用于家庭开支,用王叔留下的10万存款偿还部分债务就解决了。

合伙人以个人名义借款用于合伙事务

合伙人以个人名义借款用于合伙事务

《合伙企业法》第三十八条和第三十九条规定,合伙人以个人名义借款用于合伙事务的债务处理存在两种情形:若借款行为经全体合伙人同意或追认,该债务视为合伙债务,由合伙企业财产清偿;若其他合伙人不知情且未受益,则被认定为个人债务。但债权人只要能证明资金用于合伙经营,仍要求全体合伙人承担连带责任。这种法律上的灰色地带正是许多合伙纠纷的根源。

你以为在救公司?小心变成背锅侠!

老张和小王合伙开餐饮店的故事堪称经典案例。疫情期间为维持运营,老张偷偷用自己房子抵押贷款50万,结果三年后餐厅倒闭,银行直接把小王告上法庭。法院调取流水发现贷款确实用于采购设备,最终判决两人连带偿还——这就是典型的好心办坏事。现实中这种案例比比皆是,很多合伙人直到被起诉才明白:原来签字的不止自己,连坐的却是全体。

代位请求权成立的条件

代位请求权成立的条件

《民法典》第535条规定,代位请求权的成立需要满足四个硬核条件:第一,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债权必须合法有效且已到期;第二,债务人自己摆烂不向次债务人主张到期债权;第三,这个消极行为已经导致债权人很受伤;第四,要追的债权不能是扶养费、赡养费这类专属债权。这四个条件就像四道安检门,少过一个都别想启动代位权程序。

欠钱的成了大爷?代位权教你做人!

最近处理了个经典案例:小明借给小红10万块到期不还,但小红手里攥着小李的15万欠条也不去要。小明一纸诉状把小李告了,法院判决小明可以直接找小李要钱。这波操作就是代位权的实战应用——欠钱的当大爷?法律分分钟教你重新做人!

法院判决延迟履行金计算方式

法院判决延迟履行金计算方式

《民事诉讼法》第253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这里的加倍支付计算方式为:以应履行金额为基数,按日万分之一点七五的标准计算(参照同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2倍)。该制度旨在通过经济惩戒手段督促义务人及时履行生效判决。

一文搞懂延迟履行金的计算门道

想象一下张三欠李四10万元,法院判决在1月1日前还清。张三拖到6月1日才还钱,这5个月的延迟履行金该怎么算?

计算公式很简单:10万 × 0.0175% × 150天 = 2625元。相当于每天要多掏17.5元,这可比存银行的利息高多了!要是拖上一年,光延迟履行金就得6387元,足够买台新手机了。

保全之前,对方把财产转移,怎么办

保全之前,对方把财产转移,怎么办

当发现债务人在财产保全前转移财产,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完了钱要不回来了。但《民事诉讼法》第103条和《民法典》第538-542条,法律早已设置了防火墙:即便财产已经转移,只要证明存在恶意逃避债务行为,债权人仍可申请撤销财产转移行为,并追究转移方的法律责任。法院审查的重点在于转移行为是否发生在债务形成后,以及是否存在明显不合理对价。

为什么总有人在保全前夜转移财产?

去年处理过一起离婚财产纠纷,男方在收到法院传票的第二天,就把三套房产以抵债名义过户给表弟。我们通过银行流水发现所谓的债务根本不存在,最终成功撤销了过户。这种操作在民间借贷、合同纠纷中更是常见,我见过最夸张的是某公司老板用比特币转移了2.3亿资产。

债务形成前无偿转让能撤销吗

债务形成前无偿转让能撤销吗

《民法典》第538条和第539条规定,债务人无偿转让财产损害债权人利益的,债权人有权请求法院撤销该行为。但这里有个关键点——债务形成前的无偿转让能否被撤销,取决于转让行为是否具有逃避未来债务的主观恶意。张三明知自己即将背负巨额债务,却提前把房产过户给子女,这种行为就被认定为恶意转移财产,债权人可通过法律途径申请撤销。

为什么法律要管债务形成前的事?

很多人觉得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是欠债前就把财产转移了,这事儿怎么算?其实法律早就预见到了这种情况。有个典型案例:某老板在签订大额合同前3个月,突然把公司名下豪车无偿转给亲戚。后来合同违约产生债务,法院最终判决撤销车辆转让。法官认为,

恶意诉讼的法律后果

恶意诉讼的法律后果

《民事诉讼法》第112条规定,当事人恶意提起诉讼导致他人损失的,应当赔偿相应损失。更严重的触犯《刑法》第243条诬告陷害罪,最高可判七年有期徒刑。恶意诉讼不仅面临民事赔偿、罚款等责任,还被列入失信人名单,甚至承担刑事责任。

被恶意起诉反手让他赔10万的真实案例

去年杭州某装饰公司老板张某就栽了大跟头。他为了拖延支付材料款,虚构工程验收不合格的事实起诉供应商,结果法院发现他提供的验收报告系伪造。最终不仅败诉,还被判赔偿对方律师费、误工费等共计9.8万元。法官当庭训诫:法庭不是商战工具,想用诉讼拖垮对手的,先做好赔钱的准备!

民事诉讼时效多长时间

民事诉讼时效多长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这里要划重点:三年时效从你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开始计算,最长保护期不超过二十年!举个例子,1月1日你发现有人欠钱不还,诉讼时效就从这天起算三年。

诉讼时效可不是闹着玩的!

前几天有个当事人拿着的借条来咨询,说是朋友欠了5万块一直没还。结果我一看日期,直接告诉他这钱要不回来了!为什么?因为就该起诉,现在早就过了三年时效期。这大哥当场就懵了,所以说记住这个3年魔咒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