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关系办事事情没办好不退钱算诈骗吗?

托关系办事事情没办好不退钱算诈骗吗?

在司法"托关系办事收钱未果"是否构成诈骗罪需要满足三个关键要件: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是否虚构/隐瞒关键事实、钱款性质是否属于委托费用。《刑法》第266条规定,只有存在"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和"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才构成诈骗罪。现实中多数托关系纠纷因存在真实请托事项,更被认定为民事纠纷而非刑事犯罪。

为什么"托关系"容易引发法律纠纷

小王花了15万托亲戚办理事业单位编制,结果三年过去毫无音讯。亲戚坚称"正在运作",但拒不退钱。这种典型场景折射出三个法律痛点:双方不签书面协议,钱款性质模糊(是借款还是服务费?),最关键的是请托事项本身违法(如行贿入学)。

曾有法院判例显示,某"能人"收取80万承诺办理取保候审,最终未能办成且拒不退款。法院认定其虚构司法系统关系构成诈骗,关键证据是微信聊天记录中多次伪造与"领导"的对话记录。相反案例中,真实找关系代购车牌未果的,则按不当得利判决退款。

民事违约VS刑事诈骗的三大鉴别标准

第一看事前承诺:声称"省教育厅有亲戚"实则毫无关系,属于虚构事实;若确有亲属在教育系统但夸大办事能力,则属民事欺诈。

第二看钱款去向:收取20万"活动经费"后立即挥霍,可推定非法占有目的;若将钱款实际用于请客送礼,则属民事纠纷。

第三看事后态度:失联拉黑、伪造凭证的明显具有诈骗故意;持续反馈进展、愿意部分退款的更倾向民事违约。

血泪教训:托关系办事的五大法律风险

1. 合同无效风险:某法院判决明确,委托办理违法事项(如篡改高考成绩)的合同自始无效,已付款项按过错比例返还。

2. 证据缺失困境:超过75%的托关系纠纷没有书面协议,现金交易难以举证,录音证据因涉及隐私被排除。

3. 人财两空危机:北京某当事人为子女入学支付48万,事情败露后中间人被判刑,钱款被认定为赃款予以没收。

聪明维权的四个正确姿势

取证阶段:通过微信确认款项性质,追问"上次给的5万活动经费进展如何",获取对方承认收钱的聊天记录。

报案策略:携带银行流水、通话记录等到经侦大队报案,着重强调对方虚构身份或关系的证据。

民事诉讼:以不当得利起诉,某地法院曾判决未办成北京户口的中间人全额返还86万元。

执行技巧:提前申请财产保全,曾有案例在诉讼阶段冻结中间人房产,最终成功执行回款。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托关系签的协议受法律保护吗?

答:若请托事项违法(如办假证、行贿入学),《民法典》153条,协议自始无效。但是合法事项(如委托介绍工作),法院酌情支持返还部分款项。

问题2:微信转账备注"办事费用"有法律效力吗?

答:这类备注可作为关键证据。杭州某案例中,当事人连续6笔转账备注"某项目审批费用",成为认定委托关系的重要依据。

问题3:中间人确实花钱打点了,能要求退款吗?

答:需分情况。若中间人已将钱款用于行贿,《刑法》64条属于违法犯罪所得,司法机关有权追缴。若用于正当途径但未办成,可主张不当得利返还。

问题4:事情没办成但中间人拒绝退钱怎么办?

答:建议三步走:①收集银行流水、聊天记录等证据;②向公安机关经济侦查部门报案;③同步准备民事起诉状,选择"不当得利"或"委托合同纠纷"案由。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