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了定金却找不到人,这算诈骗行为吗?
当你在交易中支付定金后对方突然失联,这确实构成诈骗行为,但需要满足特定法律要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诈骗罪的成立需具备三个要素:非法占有目的、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若对方在收取定金时已存在骗取钱财的主观故意(使用虚假身份、虚构交易标的),则被认定为诈骗;若只是事后因客观原因无法履约,则属于民事纠纷范畴。
定金失踪背后的法律博弈
现实中大量"收定金玩消失"的案例,处于刑事犯罪与民事违约的灰色地带。去年深圳法院审理的一起二手车交易纠纷中,卖家收取3万元定金后停机失联,但因其提供的车辆信息真实且曾积极沟通过户事宜,最终被判定为合同违约而非诈骗。
这种案件的核心争议点在于主观故意的证明。公安机关在立案时,会审查: 1. 对方是否使用虚假身份信息 2. 交易标的是否真实存在 3. 收款后是否立即失联 4. 资金流向是否异常(如立即转移至他人账户)
建议受害人第一时间收集以下证据: • 书面合同/聊天记录(证明缔约过程) • 定金支付凭证(备注用途) • 对方失联后的追讨记录(电话、短信截图) • 第三方证人证言(中介、物流人员等)
四步自救指南
第一步:刑事报案 带着完整证据链到派出所报案,若警方出具《不予立案通知书》,可要求复议或向检察院申请立案监督。
第二步:民事诉讼 凭转账记录和聊天记录起诉,即使找不到被告,法院也可公告送达并缺席判决。浙江某法院就通过公告程序,判决失联房东双倍返还定金。
第三步:财产保全 通过法院冻结对方支付宝、微信账户,很多失信被执行人会在账户解冻时主动现身。
第四步:信用惩戒 将生效判决提交至央行征信中心,把对方列入失信名单,限制高消费行为。
常见问题解答
1. 微信转账付定金有法律效力吗?
只要备注"定金"并保留聊天记录,电子支付同样有效。但要民法典第586条,定金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20%,超额部分不具有定金罚则效力。
2. 对方愿意退定金但拖延不还怎么办?
可要求签订还款协议并公证,逾期不还可直接申请强制执行。某北京当事人通过公证还款协议,在对方第三次违约时直接冻结了其股票账户。
3. 如何区分诈骗和普通违约?
关键看收款时的主观状态: • 诈骗:收款时无履约能力/意愿 • 违约:收款后因客观原因无法履行 可通过企查查核实对方公司存续状态,若收款前已列入经营异常,则涉嫌诈骗。
4. 只有手机号能起诉吗?
可委托律师持法院调查令,通过运营商调取机主信息。上海某律所仅凭手机号,成功查到失联微商的身份信息并完成起诉。
5. 定金和订金哪个更安全?
定金具有法律担保性质,适用双倍返还规则;订金视为预付款,违约时只需原额返还。建议交易时务必采用"定金"表述,并在合同中明确违约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