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拘留期间家属该做什么事情?
《刑事诉讼法》第85条规定,公安机关拘留人后应立即通知家属(无法通知或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除外)。家属在法律层面需要做到三点:1.确认《拘留通知书》的真实性(可通过办案单位核实);2.及时委托专业刑事律师介入;3.避免擅自处理与案件相关的财物或证据。这是法律赋予家属的知情权与救济权的基础保障。
家属必须掌握的五大行动指南
第一步:冷静核实信息真伪
收到自称派出所的电话要求转账"捞人"?先深呼吸!真正的刑事拘留通知会通过挂号信或民警上门送达书面文件。建议直接拨打110报出当事人姓名查询,或到办案单位窗口核实。去年杭州就发生过假冒警察诈骗家属20万的案例。
黄金37天请律师的最佳时机
刑事拘留最长30天+提请批捕7天=37天黄金救援期。专业律师可在这期间会见当事人、提交不予批捕意见书。曾有北京诈骗案因律师在37天内提交关键证据,最终检察院作出不批捕决定。
给家属的三条红线警告
①不要试图托关系"捞人"(涉嫌行贿罪)
②不要擅自销毁手机、电脑等物品(构成帮助毁灭证据罪)
③不要直接接触被害人(被控威胁证人)
上海某贪污案中家属因删除电脑数据被判缓刑的教训值得警惕。
建立科学沟通机制
建议指定1-2名主要联系人,避免多人反复联系司法机关。每周与律师沟通进展,制作案件时间轴记录。重要文书要扫描存档,通话录音前需告知对方(合法取证)。
家庭危机管理系统
立即冻结当事人银行账户(防财产转移),通知单位办理停薪留职,妥善安置未成年子女和患病老人。建议设立专项应急基金,合理分配医疗、律师等开支。
刑事拘留家属必读的7个真相
1. 存钱≠能减刑:看守所账户存款仅用于日常消费
2. 写信有禁忌:不能讨论案情细节或使用暗语
3. 衣服要合规:不带金属/绳子的纯色棉质衣物
4. 退赃要谨慎:未经律师指导的退赔成为定罪证据
5. 会见有技巧:律师首次会见要确认有无刑讯逼供
6. 时间要算准:37天、14天、7天等关键期限烂熟于心
7. 心理要建设:做好6个月无法取保的思想准备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家属能见面吗?送物品要什么?
回答:刑事拘留期间禁止家属见面,只能律师会见。衣物需通过看守所窗口转交(不能有任何金属配件),眼镜需提交病历证明。现金每月限存500元,书籍需经过严格审查。
问题2:接到索要钱财的电话怎么办?
回答:立即录音并报警!司法机关不会索要"保证金"。最高检通报的司法掮客诈骗案中,62%的受害者是因相信"花钱捞人"被骗。
问题3:经济困难请不起律师怎么办?
回答:可申请法律援助(需提交收入证明),或选择分阶段委托:先支付会见费了解基本情况。部分地区律协设有公益法律服务中心,北京就有23家免费咨询点。
问题4:如何判断律师是否专业?
回答:重点看三点:①是否有办理同类案件的成功案例 ②能否准确说出办案检察官的风格 ③是否敢签订风险代理合同。警惕打包票"关系案"的律师,正规律师只会分析法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