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诺高额利息的诈骗是什么诈骗罪?

承诺高额利息的诈骗是什么诈骗罪?

从法律专业角度来看,承诺高额利息实施诈骗的行为构成集资诈骗罪合同诈骗罪。《刑法》第192条,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而《刑法》第224条规定的合同诈骗罪,则强调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财物。这类案件的核心特征是:行为人虚构高回报项目,利用被害人贪利心理,通过持续支付利息获取信任,最终卷款跑路。

高息诈骗背后的江湖套路

杭州某理财平台暴雷案中,骗子用"月息5%"的噱头圈钱20亿。他们租用高档写字楼、聘请明星站台,甚至伪造银行存单。前三个月按时发放利息,等投资人追加资金后直接失联。这种典型的庞氏骗局,每年让超过百万人血本无归。

骗子常用三大障眼法:第一招"移花接木",把A项目的资金说成B项目的收益;第二招"偷梁换柱",用新投资人的钱支付老客户利息;第三招"金蝉脱壳",在资金链断裂前转移资产。更狡猾的还会设置"投资冷静期",让你觉得可以随时撤资,等大额资金入场立即封盘。

识别高息陷阱的五个信号

1. 收益率超银行10倍以上的项目要警惕,正规金融机构年化很少超过8%
2. 宣称"稳赚不赔"的多是骗局,银保监会明令禁止保本承诺
3. 合同条款存在模糊表述,不写明资金用途
4. 要求发展下线可获得提成,这已涉嫌传销模式
5. 平台注册地多在境外,出事后人去楼空难以追责

去年曝光的"海岛养老项目"诈骗案中,骗子虚构海岛度假村开发计划,承诺年化36%收益。他们甚至组织投资人实地考察,其实看到的工地是临时搭建的样板区。这种"眼见为实"的骗术,让2000多名老年人赔光养老钱。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承诺高额利息一定构成诈骗罪吗?

不一定。关键看是否存在非法占有目的,确实用于经营只是投资失败,属于民事纠纷。但虚构项目、伪造数据、转移资金等行为,即可认定具有诈骗故意。

问题2:已拿到利息还算被骗吗?

算。前期支付的利息属于犯罪成本,不影响整体案件定性。就像赌场先让你赢几把再让你输光,整个过程都是骗局组成部分。

问题3:如何区分集资诈骗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主要看两点:一是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二是是否使用诈骗方法。非法吸存承诺高息,但资金确实用于生产经营;而集资诈骗根本不想归还本金,资金多用于个人挥霍。

问题4:发现被骗应该怎么做?

立即收集转账记录、合同文本、聊天记录等证据,向经侦大队报案。申请法院冻结对方资产,越早行动追回损失的性越大。切忌自行找对方理论,打草惊蛇导致证据销毁。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