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不能履行的法律后果
《民法典》第577条,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简单说就是谁违约谁买单,但怎么买单?面临解除合同、赔钱、没收定金、支付违约金甚至被法院强制执行等多种后果。法律既要保护守约方权益,又要防止狮子大开口式的索赔,这个平衡点正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
一纸合同变废纸?五种后果等着你
老张最近愁得头发都白了,他签的建材供货合同因为工厂倒闭没法交货,对方直接起诉索赔300万。这种情况就像网购时卖家突然说没货,但后果可比点个退款严重得多。合同不能履行就像多米诺骨牌,推倒第一块就会引发连锁反应:
1. 解除合同+赔偿一条龙
去年有个典型案例,某教育机构收了家长10万学费后跑路,法院不仅判决解除合同,还要求机构退还学费并赔偿家长误工费、交通费等损失。就像你去饭店点了菜,厨师却把厨房烧了,你不仅要拿回饭钱,还能要赔偿耽误聚餐的精神损失。
2. 定金罚则教你做人
小王买房交了20万定金,结果卖家反悔不卖了。定金罚则,卖家不仅要退还定金,还要再赔20万。这就像相亲时收的见面礼,故意放鸽子,不仅要退回礼物还得倒贴赔偿。
3. 违约金让你倾家荡产
某网红签了500万的直播合同后违约跳槽,法院按合同约定判决赔偿300万违约金。合同里白纸黑字的违约金条款,就像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违约前可得掂量清楚。
4. 强制履行没商量
老李把祖传花瓶卖给博物馆后反悔,法院直接判决必须交付。对于特定物买卖合同,不是赔钱就能了事的,就像你拍卖了蒙娜丽莎想反悔?抱歉,警卫会直接去你家取画。
5. 信用破产更致命
某企业三次违约被列入失信名单后,再也申请不到银行贷款。现在大数据时代,一次违约记录就像纹在脸上的二维码,扫一扫就能看见你的黑历史。
常见问题答疑
Q1:合同不能履行必须赔钱吗?能不能协商解决?
法律鼓励能补救先补救,延迟交货可以协商宽限期,商品瑕疵可以维修更换。去年苏州中院有个案子,供货商因疫情迟交医疗设备,法院就促成双方达成延期履行协议。记住,诉讼永远是选项。
Q2:不可抗力导致违约可以不赔吗?
地震、疫情等不可抗力确实是免责金牌,但要三点:1. 必须及时通知对方;2. 提供官方证明;3. 采取必要减损措施。就像台风天外卖迟到,骑手提前告知并绕开积水路段,平台不会处罚。
Q3:违约金比实际损失高很多怎么办?
《民法典》585条,违约金超过实际损失30%的可以申请调低。有个开发商逾期交房,合同约定日违约金千分之三,法院最终按同地段租金标准调整为万分之三。违约金不是越高越好,关键要合理。
Q4:定金和违约金能要吗?
这是个经典陷阱题!法律规定二者只能选其一。就像你去超市买一送一,不能既拿赠品又要折扣。但定金可以和赔偿金叠加,收了10万定金违约,除了双倍返还定金,还要赔偿超过定金部分的实际损失。
Q5:对方公司破产了还能追责吗?
这时候要赶在破产财产分配前申报债权。去年某装修公司破产,300多位业主及时申报债权,最终按比例拿回了65%的预付款。记住,破产不是免责金牌,只是清偿顺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