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下可以行使撤销权
《民法典》第147-151条规定,当民事法律行为存在重大误解、欺诈、胁迫或显失公平的情形时,当事人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举个栗子,你被忽悠签了高利贷合同,或者被胁迫转让房产,这时候法律就给你后悔药——撤销权。但要这把后悔刀不能随便用,必须在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行使,最长不超过行为发生5年。
一、合同里那些坑爹操作
前两天老王买房遇到个典型案例。中介拍胸脯说学区房带车库,结果签完合同发现学区是假的,车库产权还是别人的。这种欺诈行为直接触发撤销权,老王不仅能把合同撕了,还能要求赔偿损失。
更常见的是网购套路,商家把山寨货当正品卖,收到货发现是康帅傅方便面。这时候别急着给差评,保存聊天记录和商品页面,1年内都可以申请撤销交易。
二、婚姻里的救命稻草
我表姐结婚当天被婆家逼着签婚前协议,要求放弃所有财产。这种明显受胁迫签的协议,法律明确支持撤销。最近还碰到个案例,女方隐瞒精神病史结婚,婚后频繁发病,这种情况也符合重大误解的撤销条件。
不过要婚姻登记和财产协议是两码事。想撤销结婚登记得走特别程序,而财产协议撤销后,夫妻共同财产就要重新洗牌分配。
三、财产赠与的反悔时刻
张大爷把房子赠给侄子,约定好要养老送终。结果过户完侄子就翻脸不认人,这时候大爷不仅能要回房子,还能让侄子赔装修费。民法典663条,受赠人严重侵害赠与人权益的,赠与可以撤销。
去年还有个奇葩案例:网红直播中承诺给粉丝送车,事后反悔被起诉。法院认定这属于道德义务赠与,不能随便撤销。所以直播千万别乱立flag,分分钟要负法律责任。
四、投资理财的后悔药
基金销售员把高风险产品包装成保本理财,大妈们血本无归的新闻屡见不鲜。这种情况属于欺诈性销售,投资者可以在知道真相后1年内撤销合同。但实操中很多人卡在证据收集,记住要保留宣传材料、录音录像等关键证据。
最近私募暴雷潮里,有投资人拿着代签的合同要求撤销。这种情况要看是否构成表见代理,销售人员有公司授权外观,撤销难度会大大增加。
常见问题解答
Q1:发现被欺诈后多久必须起诉?
自知道或应当知道被欺诈之日起1年内,最长不超过行为发生5年。签的合同,才发现问题,最晚2025年就要起诉。
Q2:微信聊天记录能当证据吗?
完全可以!但要记得原始载体别删除,最好做公证。有个案子就是靠对方发的保证正品微信成功撤销合同。
Q3:撤销合同后还要赔偿吗?
不仅要返还财产,过错方还得赔损失。撤销购房合同后,卖家不仅要退首付,还要赔偿买家这段时间的租房损失。
Q4:单方面声明撤销有效吗?
必须通过法院或仲裁机构!自己发律师函不算数。之前有人直接在朋友圈宣布撤销合同,结果被法院打脸。
Q5:放弃撤销权的协议有效吗?
显失公平的放弃协议无效!被迫签的永不反悔条款,法院照样不认。但是自愿签的放弃声明,原则上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