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对没收财产是如何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59条、第64条规定,没收财产是刑法体系中的一项特殊刑罚措施,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作为附加刑的"没收财产刑",适用于危害国家安全罪、严重经济犯罪等特定罪名;二是作为强制措施的"没收违法所得",适用于所有犯罪所得及涉案财物。法律明确规定,没收财产必须以生效判决为依据,且不得没收犯罪分子家属应有的财产份额。
没收财产的双重面孔:从贪官抄家到反洗钱战场
轰动全国的某省交通厅长贪腐案中,法院判决没收个人全部财产1.3亿元,这个天文数字让普通百姓第一次直观感受到没收财产刑的威力。但鲜为人知的是,在反洗钱领域,公安机关每年通过特别没收程序追缴的非法资金超过200亿元。这两个案例折射出没收财产制度在现代法治中的复杂角色。
刑法第59条规定的没收财产刑,实际上扮演着"经济死刑"的角色。对于贪污受贿、金融诈骗等经济犯罪,没收财产比有期徒刑更具威慑力。笔者曾参与某P2P平台非法集资案的财产清算,办案人员发现主犯将2.8亿元赃款购置了23处海外房产,正是通过刑法第64条的特别没收程序,这些散布全球的资产被逐一追回。
但这项制度也面临现实困境。某走私案中,主犯名下唯一住房被没收导致其未成年子女无家可归,引发社会争议。这暴露出财产调查程序中的漏洞——如何准确区分家庭共有财产与犯罪所得,始终是司法实践的难点。最高法随后出台的司法解释要求建立"财产清单异议制度",正是针对此类问题的补救措施。
没收财产的三道防火墙
现代法治国家的财产没收绝非"一收了之",法律设置了多重保障机制。是比例原则防火墙,对于非暴力犯罪,法院必须考虑犯罪情节决定部分或全部没收。是生存权保障防火墙,必须为犯罪分子及其扶养家属保留必要生活资料。是救济程序防火墙,案外人可通过执行异议之诉主张权利。
某涉黑案件中的汽车抵押纠纷就体现了这些原则。法院查明三辆豪车虽登记在嫌疑人名下,但实际属于抵押债权人所有,最终依据刑法第64条但书规定,将车辆返还合法权利人。这个案例揭示出没收财产制度的核心要义:既要斩断犯罪经济基础,也要严守合法财产保护红线。
常见问题解答
1. 没收财产会连累家人吗?
不会。刑法明确规定只能没收犯罪分子个人所有的财产。家属需提供购房合同、银行流水等证据证明财产归属。夫妻共同房产,法院只能没收犯罪分子所占份额,且执行时采取折价补偿方式。
2. 被错误没收如何救济?
可通过三种途径维权:①在刑事诉讼中提出财产权属异议;②单独提起执行异议之诉;③申请国家赔偿。修订的《刑事诉讼法解释》第521条特别规定,案外人可在财物处理公告期内提出异议,法院必须组成合议庭审查。
3. 没收财产与罚金有何区别?
关键区别有三点:①罚金是主刑附加刑,没收财产可独立适用;②罚金数额确定(如5-50万元),没收财产可以是部分或全部;③执行顺序上,民事债务优先于罚金,但优于没收财产执行。某公司犯罪案件中,员工工资清偿优先于没收财产执行。
4. 境外财产能否被没收?
依据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条约可以跨境执行。已与60多个国家签订引渡条约,某电信诈骗案中,司法机关通过国际刑警组织查封了嫌疑人在东南亚国家的别墅和账户。但涉及财产调查、价值评估等复杂程序,需要6-24个月才能完成跨境没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