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通过股权激励收取员工钱财后未履行承诺,是否构成非法集资?
公司通过股权激励收取员工资金后未兑现承诺的行为,构成非法集资,但需满足四个核心要件:未经批准募集资金、面向社会公众、承诺回报以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刑法》第176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若企业以股权激励名义向员工集资,但资金实际用于非约定用途或携款潜逃,则被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集资诈骗。
股权激励的"合法外衣"与"非法内核"
某互联网创业公司曾推出"全员持股计划",要求员工以月薪3倍价格购买"虚拟股权",承诺3年内上市可获得10倍收益。结果公司不仅未上市,还将资金用于老板个人购房。这种披着股权激励外衣的行为,实际上已符合非法集资特征:
1. 未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
2. 通过员工向亲友扩散变相公开募集
3. 承诺固定高额回报
4. 资金流向与约定用途严重不符
法院最终以集资诈骗罪判处企业负责人有期徒刑7年。
员工成"韭菜"的三大致命陷阱
第一层陷阱:认知混淆
很多员工分不清"股权激励"与"投资理财"的区别。正规股权激励应通过期权、限制性股票等形式实现,而不是直接收取现金。
第二层陷阱:情感绑架
"不买股权就是不忠诚"的企业文化,让员工在职场PUA压力下被迫"投资"。某教育机构要求中层必须购买50万以上"原始股",否则取消晋升资格。
第三层陷阱:信息黑箱
90%的问题企业不会披露真实的财务报表。当员工发现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却仍在兜售"原始股"时,为时已晚。
维权指南:三步守住血汗钱
1. 证据固化:立即保存认购协议、转账记录、承诺书等原始材料
2. 行政投诉:向当地金融办、证监局提交书面举报
3. 刑事报案:携带证据材料到经侦大队立案,特别收集资金异常流向证据
杭州某科技公司暴雷案中,员工通过梳理微信聊天记录中的收益承诺,成功推动案件定性为集资诈骗。
企业合规红线:五个绝对不能碰
1. 禁止向非正式员工销售股权
2. 年化收益率承诺不得超过银行理财4倍
3. 必须进行完整风险告知
4. 单次募集不得超过300人
5. 资金账户必须接受第三方监管
某上市公司因设立员工持股计划时未进行合规备案,被证监会处以1200万元罚款。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公司还没上市就卖原始股合法吗?
答案:需区分情况。若通过合法私募程序向核心员工发行,且备案资料齐全则合法。但若存在保本付息承诺、公开宣传等行为,即便针对员工也涉嫌违法。
问题2:老板用个人账户收股权款怎么办?
答案:这是重大危险信号!正规股权激励应通过对公账户操作。个人账户收款涉嫌职务侵占,建议立即向审计部门举报。
问题3:已经签署"自愿投资协议"还能维权吗?
答案:当然可以!《民法典》第497条,免除对方责任的格式条款无效。某案例中即便有"风险自担"条款,法院仍判决公司赔偿本金。
问题4:公司说资金用于经营算非法集资吗?
答案:关键看资金实际用途是否与约定一致。某餐饮企业将员工股权款用于开设新店属合法,但若将60%资金用于高管分红则涉嫌犯罪。
问题5:如何识别真假股权激励?
答案:牢记三个查验:查公示系统看企业是否登记股权变更、查证监会官网看是否备案、查银行流水看是否对公账户。正规股权激励绝不会要求立即大额现金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