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责任无法确定,责任如何划分

《民法典》第1172条和1186条规定,当事故责任无法查清时,法院可依据公平责任原则要求当事人分担损失。杭州快递车与电动车相撞案,因监控缺失最终由双方各承担50%责任。这种划分既不是惩罚也不是补偿,而是基于社会公平的特殊救济机制。

真实案例告诉你责任划分的门道

外卖小哥张某深夜送餐时被逆行的私家车撞伤,现场没有目击者。交警调取周边3个摄像头都因故障无法取证,最终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判机动车方承担60%责任。这个案例说明:即使证据不足,法律也会弱势保护原则进行倾向性判断。

去年郑州某小区发生的高空坠物案更典型。整栋楼48户居民中,有12户证明了自家无责,其余36户每户被判赔偿2000元。这个判决援引了《民法典》第1254条,充分体现了举证责任倒置原则的运用。

常见问题答疑

1. 多方事故都说不清责任怎么办?

建议立即报警并保护现场,通过交警记录仪、行车记录仪等固定证据。去年成都三车追尾案中,正是后车行车记录仪拍到了中间车辆的突然变道,才破解了责任困局。

2. 对方破坏现场导致无法认定责任?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92条,故意破坏现场方被推定全责。但需要其他证据佐证,手机拍摄的原始现场照片、周边商铺监控等。

事故责任无法确定,责任如何划分

3. 找不到责任人时怎么索赔?

可以申请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或通过保险公司代位追偿。南京有位车主被无名氏撞伤,就是通过交强险无责赔付获得了1.8万元医疗费补偿。

4. 老人摔倒扶不扶的经典难题

新修订的《民事证据规定》明确,救助者只需提供初步证据即可免责。上海法院去年处理的扶老人被讹案,正是依据超市监控还了好心人清白。记住:救人前先用手机录像,既能保护自己又能留存证据。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