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报安全事故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具体有哪些

谎报安全事故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具体有哪些

谎报安全事故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主体要件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能构成本罪。实践中常见的是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或事故现场相关人员。《刑法》第139条之一对此有明确规定。

  2. 主观要件行为人必须具有故意的主观心态,即明知没有发生安全事故,或者明知事故情况与所报不符,仍然故意进行谎报。过失不构成本罪。

  3. 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和国家对安全事故的管理秩序。谎报行为会扰乱正常的安全生产秩序,浪费公共应急资源。

    谎报安全事故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具体有哪些

  4. 客观要件(1)实施了谎报行为:包括完全虚构事故,或者夸大、缩小事故真实情况。 (2)达到"情节严重"标准:根据司法解释,具有以下情形之一即属情节严重: - 导致应急救援机构错误出动的 - 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 - 导致重大经济损失的 - 贻误事故救援的 - 其他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情形

  5. 法律依据《刑法》第139条之一规定:"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举个例子:某工地发生小范围塌方,实际无人伤亡。项目经理为获取更多赔偿,向政府部门报告有5人被困。这个谎报行为导致消防、医疗等大批救援力量赶赴现场,造成公共资源浪费和社会恐慌,就构成了谎报安全事故罪。

特别提醒:在安全事故发生后,相关人员应当立即如实报告,任何夸大、缩小或隐瞒行为都可能涉嫌犯罪。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事故报告制度,员工也要提高法律意识,避免因不当行为触犯法律。

谎报安全事故罪的刑事责任如何判定?

谎报安全事故罪的刑事责任判定主要看行为人是否故意编造虚假的安全事故信息,以及这种行为造成的后果有多严重。比如有人明明知道没发生事故,却故意打电话报警说工地塌方了,导致消防、公安等部门白跑一趟,这就可能构成谎报安全事故罪。

法律依据是《刑法》第291条之一,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还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要判刑。具体来说,造成严重后果的可以判3-7年有期徒刑;没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判3年以下。

举个例子更明白:某建筑公司安全员老张因为和老板有矛盾,就故意打电话给应急管理局,说工地发生了脚手架倒塌事故,有5个工人被埋。应急部门立即出动救援力量,结果到现场发现根本没这事。老张这种行为就涉嫌谎报安全事故罪,要是查实他确实故意说谎,造成政府部门浪费大量救援资源,很可能要坐牢。

判断这个罪要注意几个关键点:一是必须证明行为人是故意说谎,不是误报;二是要看谎报的内容是不是涉及安全事故这类紧急情况;最重要的是看有没有实际扰乱社会秩序,比如导致交通管制、群众恐慌、救援力量白跑等后果。

普通人要注意,开玩笑说"着火了""出车祸了"都可能惹上大麻烦。现在手机拍照录像方便,看到事故现场别乱发不实信息,要先核实清楚。如果真的遇到安全事故,第一时间打110、119报警时,一定要如实说明情况,千万别夸大或编造。

要是真不小心说错话造成误会,赶紧主动澄清,配合调查,这样在处理时可能会从轻。但要是明知故犯,为了报复或者恶作剧故意谎报,那就要承担法律责任了。

谎报安全事故罪的法律后果有哪些?

谎报安全事故罪可不是闹着玩的,咱们先直接说后果:最轻的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最重的能判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这可不是吓唬人,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之一写得明明白白。

具体来说,这个罪主要管三种情况:一是明明没发生事故,硬说发生了;二是事故实际没那么严重,故意往大了说;三是事故发生后,该报告不报告,或者拖延报告,结果耽误了救援。这三种情况都可能构成谎报安全事故罪。

举个例子更清楚。比如某工地塔吊倒了,其实就砸坏几块砖,包工头为了多要赔偿,硬说砸死了三个人。这就是典型的谎报事故严重程度,够得上犯罪了。再比如化工厂发生小泄漏,厂长怕担责任,拖了三天才上报,结果污染扩散了,这也构成犯罪。

判刑轻重主要看后果。如果因为谎报导致救援不及时,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那肯定判得重。要是没造成实际危害,可能就判得轻点。但要注意,就算谎报没造成实际损失,只要被查实,最少也是个拘役。

除了坐牢,还可能面临罚款。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判处罚金。这个罚金可不是小数目,几万到几十万都有可能。如果是单位犯罪,不光负责人要坐牢,单位还得交罚金。

对企业来说,这个罪带来的后果更严重。除了罚款,还可能被吊销许可证照,限制投标资格,甚至被列入黑名单。这些处罚对企业来说,有时候比罚款还致命。

最后提醒一句,现在安全事故都是联网直报,想瞒报谎报越来越难。与其事后想办法遮掩,不如平时把安全措施做到位。真要出了事故,第一时间按规定上报,该咋处理咋处理,千万别动歪脑筋。法律这条红线,碰不得。

如何区分谎报安全事故罪与误报安全事故?

谎报安全事故罪和误报安全事故的区别主要在于行为人的主观故意。简单来说,故意编造就是犯罪,无心说错不算犯罪。

《刑法》第139条之一规定:"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举个例子更明白。工地发生塌方,项目经理老张明明知道压了5个人,却跟上面说只压了1个人。这就是典型的谎报,要坐牢。而另一个工头小李,当时太慌乱看错了,以为只压了1个人,实际压了3个人。这种属于误报,一般不会追究刑事责任。

判断的关键点有三个:第一看有没有隐瞒真相的故意,第二看有没有虚构事实的行为,第三看是否造成严重后果。就像学生考试作弊,故意带小抄和不小心把笔记带进考场,性质完全不同。

日常工作中要注意:事故发生后要立即核实情况,不要凭印象乱报。记不清就先说"正在核实",别急着下定论。保留好当时的通话记录、微信聊天等证据,万一以后有争议能说清楚。报错数字要及时更正,别将错就错。

如果被调查,要如实说明当时的主观状态。确实记错了就承认记错,别编新谎话圆旧谎话。公安机关会通过多方取证来判断主观故意,不是你说故意就是故意,说无意就无意的。

最后提醒用人单位,要建立完善的事故报告流程。要求双人确认重要数据,避免单人误判。平时多培训,让员工知道准确报告的重要性。这样既能防范故意谎报,也能减少无心误报。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