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存在重大误解和显失公平

《民法典》第147条和151条规定,重大误解指当事人因对协议内容或性质产生错误认知,导致意思表示不真实;显失公平则是指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或缺乏判断能力,致使权利义务明显失衡。这两类情形均可通过法律程序申请撤销协议,且撤销权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有效。

当心!这些协议陷阱正在掏空你的钱包

最近处理过一起典型案例:王阿姨在保健品推销会上签了10万元理疗服务协议,回家才发现协议里暗藏自动续费条款。这种文字游戏+信息差的套路,正是典型的显失公平协议。商家利用老年人对电子支付不熟悉的弱点,在密密麻麻的条款里埋下定时炸弹。

更隐蔽的是购房合同中的面积条款。李先生在购买商铺时,合同写明建筑面积50㎡,实际使用面积却只有32㎡。开发商玩起建筑面积包含公摊的文字游戏,导致每平米单价暗涨40%,这种信息不对等就构成重大误解。

协议存在重大误解和显失公平

常见问题Q&A

1. 如何证明协议存在重大误解?

需要满足三个条件:①误解内容涉及协议核心条款(如价格、数量等);②误解导致实际损失超过30%;③对方明知或应知误解存在却未提醒。建议保存微信聊天记录、宣传材料等证据,证明签约时的真实认知状态。

2. 显失公平的协议能直接作废吗?

不能单方面毁约!必须通过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但有个补救技巧:《民法典》533条,可先向对方发出书面告知函,要求协商变更条款。若对方拒绝,这份告知函将成为主张显失公平的关键证据。

3. 网购协议里的最终解释权有效吗?

这属于典型的无效条款!《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第11条,这类剥夺消费者主要权利的格式条款,就算你勾选了同意,法律也不会承认其效力。下次看到商家玩这招,可以直接向平台投诉。

4. 投资协议保底条款是否合法?

私募基金常用的年化8%保底收益实际是无效条款!《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第92条明确规定,这类条款违反风险共担原则。但有个例外:是金融机构发行的正规理财产品,在符合资管新规前提下可以约定业绩比较基准。

5. 遭遇套路贷该怎么自救?

立即做三件事:①对借款合同进行公证审查;②向银保监会举报高利贷行为;③收集资金流水证明实际到手金额。最高法司法解释,民间借贷利率超过LPR4倍的部分无效,且砍头息不计入本金。曾有位当事人通过梳理银行流水,成功将30万债务核减到18万。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