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赌博中存在欺诈行为,受害者的赌博罪将不成立

《刑法》第303条规定,赌博罪的构成要件包含"以营利为目的"的主观故意。当赌博活动中存在欺诈行为时,整个事件的性质将发生根本性转变——原本的赌博参与者实质上已成为诈骗犯罪的受害者。最高人民法院(2018)刑他字第45号指导案例明确指出:"使用欺诈手段操控赌局结果的,应认定为诈骗罪而非赌博罪,被骗参与者不承担赌博罪刑事责任"。这种定性转变的核心在于,欺诈行为直接摧毁了赌博活动的"射幸性"本质,使受害者丧失了对赌博结果的合理预期。

如果赌博中存在欺诈行为,受害者的赌博罪将不成立

当赌局变成骗局:欺诈如何改写法律剧本

去年浙江某法院审理的"AI赌石案"极具代表性。诈骗团伙通过X光扫描翡翠原石后,使用全息投影技术制造"高货"假象,导致20余名玉石商参与"赌石"损失超千万。庭审中辩护律师提出:"我的当事人以为在参与商业冒险,实质上却陷入精密骗局"。法院最终认定所有参与者无罪,主犯以诈骗罪获刑12年。

这种案例揭示出三个关键法律逻辑:欺诈行为使参与者产生重大认识错误,其"营利目的"已被扭曲为"挽回损失"的被动心理;完全操控的赌局已丧失博弈性质,本质上与街头套圈诈骗无异;刑法遵循"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当主观认知与客观事实严重背离时,不应简单套用赌博罪条款。

司法实践中的五个经典场景

场景一:网络赌球平台通过修改后台数据操纵比赛结果,数万投注者血本无归。警方侦查发现平台根本未将赌资注入真实赌盘,而是构建虚拟资金池。

场景二:地下赌场使用智能骰子,庄家可遥控骰子点数。参赌者连续十把押"大"却全盘皆输,最终发现物理规律被彻底颠覆。

场景三:跨境网络赌博中,客服人员伪造"导师""内幕消息"诱导持续加注,实则通过话术剧本实施心理操控。

场景四:德州扑克俱乐部使用透视牌桌和隐形眼镜,形成单方面信息优势,使牌局变成"明牌游戏"。

场景五:赌博APP利用算法设置"新手保护期",先让玩家小额赢利,待大额充值后立即启动必输模式。

证明欺诈存在的三大关键证据

电子数据:包括后台操作日志、算法源代码、通讯软件记录等数字痕迹。如某棋牌游戏被查出胜率调节模块代码,直接证明系统性欺诈。

物理证据:特制赌具、监控录像、资金流向等客观物证。广东某案件正是通过查获的遥控麻将桌锁定犯罪。

证人证言:包括技术人员的供述、同案犯指证、受害者证词形成的证据链条。但需证据间的相互印证关系。

常见问题解答

1. 朋友设局诈赌,参与者需要坐牢吗?

不需要。两高《关于办理赌博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被诱骗参与欺诈性赌局且未从中抽头渔利的,不认定为赌博罪。但需及时报警并配合调查,隐瞒案情涉嫌包庇犯罪。

2. 网络赌博输钱后才发现平台作假,能追回损失吗?

理论上属于诈骗赃款应当追缴,但实务中面临两大难点:一是跨境赌博难以锁定资金流向,二是参与者被扣除"赌资"本金。建议立即冻结支付账户并保存全部充值记录,在刑事判决中明确财产返还范围。

3. 如何区分正常输赢与欺诈赌博?

关键看是否存在"确定性操控"。正常的概率波动不属于欺诈,但若通过技术手段确保庄家必赢(如可调节胜率的算法),或使用作弊工具消除偶然因素(如透视设备),即构成诈骗犯罪。可申请司法鉴定机构对赌博系统进行 forensic analysis(取证分析)。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