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用假资料帮我贷款买房我有责任吗

从法律专业角度来看,即使您不知情,使用虚假材料申请贷款仍承担连带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75条和《民法典》相关规定,银行发现贷款材料造假,购房者面临贷款合同无效、要求提前还款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后果。但责任需分情况判断:若您主动参与造假或明知材料虚假仍签字,构成贷款诈骗罪;若完全被中介蒙骗且有充分证据证明不知情,可主张民事合同无效并追究中介责任。

一、用假材料贷款买房的法律后果有多严重?

去年上海就发生过真实案例:张女士被中介用虚高收入证明办理房贷,2年后银行审计发现问题。最终法院认定张女士虽未直接造假,但她在收入证明签字时未尽审核义务,需提前结清贷款并支付违约金。这个案例说明“不知情”不等于“无责任”,关键要看能否提供微信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证据证明自己确实被蒙骗。

更可怕的是刑事风险。造假金额超过50万元,《刑法》第193条,构成贷款诈骗罪,最高可判无期徒刑。杭州某房产中介集体被抓事件中,连带处罚了12名购房者,就是因为他们在明知社保记录造假的情况下仍配合签字。

二、银行发现材料造假后的处理流程

银行发现材料异常时,一般会走三步:冻结贷款账户,要求补充真实材料;启动内部调查,联系单位核实收入证明;情节轻重决定是否报警。这个过程需要3-6个月,购房者要把握这个黄金时间收集证据。

建议立即做三件事:1. 保存与中介的全部沟通记录;2. 找公证处对现有材料进行证据保全;3. 咨询专业律师准备应对方案。去年深圳王先生就是靠微信记录里中介说的“资料包装交给我”这句话,成功证明自己是被骗的。

中介用假资料帮我贷款买房我有责任吗

三、如何避免成为背锅侠?

关键要建立完整的证据链。在签约时要求中介出具《材料真实性承诺书》,在微信里反复确认“这些材料都真实有效吗”,每次签字时用手机录像说明“本人确认材料真实”。这些细节在关键时刻能救命。

已经被银行约谈,记住三个“不要”:不要擅自修改补充材料,不要签署不明文件,不要直接承认知情。有位北京购房者就因为慌乱中说了句“我以为中介会处理好”,被认定为默许造假行为。

常见问题解答

1. 银行要求提前还贷怎么办?

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商业银行法》第37条,银行需举证证明您存在主观恶意。首付款来源合法、已正常还款超2年,胜诉概率较大。

2. 如何证明自己不知情?

重点收集三类证据:中介承诺包办贷款的证据、材料原件由中介保管的证明、同期真实收入流水。手机定位记录显示签约时不在材料开具单位,也能成为辅助证据。

3. 中介跑路了怎么追责?

立即报警并申请冻结中介公司账户。《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中介机构需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新规要求中介缴纳风险保障金,最高可获50万元赔偿。

4. 会影响个人征信吗?

进入司法程序,征信报告会显示“特殊交易”状态。建议在被调查期间保持正常还款,并主动向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提交情况说明,可最大限度降低影响。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