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审发回重审律师费
当案件进入二审发回重审程序,很多当事人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又要花钱请律师了,这笔费用到底算谁的?《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诉讼费用原则上由败诉方承担。但律师费属于当事人费用,除特殊情形外遵循谁委托谁承担原则。不过有三种例外情况:1. 合同明确约定律师费承担方式 2. 商标侵权、不正当竞争等法定可索赔案件 3. 存在明显恶意诉讼情形。张三和李四的合同纠纷案发回重审,若原合同写明违约方需承担守约方律师费,胜诉方就有权主张。
我们服务的准则是守信
《委托代理协议》中双方确认的方式、数额收取费用,不再产生其他收费!
遵守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律师诉讼代理服务收费政府指导价标准。
接受省市两级司法局、省市两级律师协会对律师提供的法律服务进行监督。
最近收到不少粉丝咨询:刚入职签了培训协议,试用期想离职却被要求赔几万块,这合法吗?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公司确实为你支付了专项培训费用并约定了服务期,员工提前离职需要按比例赔偿。但!这里有几个关键点:1️⃣培训必须是专业技术类(考取行业认证)2️⃣公司要提供实际付费凭证 3️⃣赔偿金额不能超过未履行服务期的分摊费用。举个🌰:公司花3万送你去学AI编程并签3年服务期,干满1年离职最多赔2万。而那种入职后的基础岗前培训,是不能算作专项培训要求赔偿的!
《民法典》第585条规定,违约金条款是否有效主要看两点:是否实际造成损失和金额是否合理。违约金有效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合同本身合法有效,第二是违约金金额不能明显高于实际损失。你租房提前退租,房东要求赔偿一年房租当违约金,法院大概率会判定违约金过高。
去年有个真实案例特别有意思:老王和装修公司签合约定了延期1天赔5万的违约金,结果装修公司真拖了半个月。法院只判赔了3万,为啥?因为法官发现实际损失主要是老王临时租房多花了2万,剩下3万纯属惩罚性赔偿,超出实际损失太多就会被砍。
当合同里没写清楚违约责任时,很多当事人都会慌。其实《民法典》第577条早就给出答案:不管有没有约定,违约方都要继续履行、补救或赔偿损失。这就像你网购没收到货,商家不仅要退款,还赔你运费损失。法律这么规定就是要让违约的人付出代价,保护守约方的权益。
去年有个真实案例特别典型:老张给装修公司付了10万定金,合同里没写违约赔偿。结果装修公司拖了半年没开工,法院判赔了8万损失。这说明没约定不等于不用赔,关键要会举证实际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19条规定,只要符合原告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有明确的被告、有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法院受理范围的条件,无论纠纷金额大小,法院都必须立案。也就是说,2000元合同纠纷完全符合立案标准!很多人误以为金额小法院不管,其实法律从未设置过立案金额门槛。法院对待2000元和20万元的合同纠纷在立案程序上是完全平等的,区别只在于后续审理程序的繁简程度。
第一步要准备好
《民事诉讼法》第35条规定,合同当事人可以通过书面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但有个重要前提:不得违反法律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属于不动产纠纷,必须由工程所在地法院管辖,这时候双方就不能随便约定其他法院。
最近有个做装修的朋友就吃了大亏,合同里写了争议提交北京市朝阳区法院管辖,结果工程在昌平区。法院以违反专属管辖为由驳回了起诉,光律师费就白花了2万多。那到底怎么约定才有效?记住这三个诀窍:
当消费者要求仅退款不退货遭遇商家拒绝时,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民法典》,消费者有权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完整的起诉流程包括:收集证据(交易记录、沟通记录、商品问题证明)→撰写起诉状→向被告所在地或合同履行地法院递交材料→缴纳诉讼费(50-500元)→等待开庭通知→出庭举证→等待判决→申请强制执行(若胜诉)。整个过程需要3-6个月,建议金额超过5000元的纠纷委托专业律师处理。
上周刚处理完一单面膜过敏仅退款的案子,买家小王在法庭上甩出三份证据直接锁定胜局:1.医院开具的过敏诊断书 2.未拆封的第二瓶产品检测报告 3.商家开封不退的霸王条款截图。法官当庭指出:商家不能既要保留问题商品又要收钱,这不公平!
未签劳动合同和职务侵占没有直接因果关系!《刑法》第271条,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员工利用职务便利将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而《劳动合同法》规定未签劳动合同属于劳动纠纷范畴。两者一个是刑事犯罪,一个是民事违法,就像西瓜和芝麻不能比大小。但现实中因为未签合同导致权责不清,间接引发职务侵占争议。
张三在奶茶店打工半年没签合同,每月用微信收款时手滑扣下200元,被老板发现后报警。老板咬定这是职务侵占,张三却喊冤:连劳动合同都没有,我算哪门子员工?这种情况法院会怎么判?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工伤十级伤残属于最低伤残等级,但劳动者依然享有法定赔偿权利。即使员工继续在原单位上班,仍有权获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7个月本人工资)。法律并未规定必须离职才能索赔,带伤返岗和拿赔偿并不冲突!
很多人以为工伤后继续上班会白吃亏,实际上除了法定赔偿外,还有这些好处:
案例故事:小王在工厂被机器压伤手指,鉴定为十级伤残。治疗后他选择继续上班,结果不仅拿到了3.5万补助金(月薪5000元×7个月),还因工伤期间表现敬业被提拔为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