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瓶车走人行道什么责任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36条和第57条,电瓶车属于非机动车,原则上应在非机动车道行驶。若行驶在人行道上导致事故,驾驶人承担主要责任:一是因借道通行未让行人优先通行(第35条),二是因未确保安全造成损害(第38条)。浙江某法院判例中,电瓶车在人行道撞伤行人被判承担80%赔偿责任,充分体现了谁违法谁担责的原则。

为什么电瓶车总往人行道钻?

早晚高峰的非机动车道堪比春运现场,外卖小哥的电瓶车、大爷的三轮车挤作一团。不少车主吐槽:不是我们想上人行道,是根本走不动啊!尤其遇到路边违停车辆占用非机动车道时,很多电瓶车只能被迫拐上人行道。但法律规定很明确:即使客观条件受限,也不能成为违法的借口。去年上海就处罚了12.6万起电瓶车侵占人行道行为,罚款金额超500万元。

电瓶车走人行道什么责任

出事后的三大法律后果

第一关是行政处罚:各地规定,骑电瓶车上人行道面临20-200元罚款,深圳等严管城市还会扣车7天。第二关是民事赔偿:杭州案例显示,电瓶车在人行道撞倒老人,除了3万元医疗费,还被判赔8万元精神损失费。最严重的是刑事责任:造成重大伤亡且负主要责任,构成交通肇事罪。江苏曾发生外卖骑手在人行道超速致人死亡,最终被判刑1年6个月。

记住这3招保平安

①遇到必须借道时,保持步行速度(低于6km/h),像推车一样慢行;②看到行人提前3米停车让行,特别是老人小孩;③安装行车记录仪,遇到碰瓷能自证清白。北京王女士就靠记录仪视频,成功推翻行人索赔5万的虚假指控。

行人遇到霸道电瓶车怎么办?

记住三不原则:不赌气硬闯、不突然变向、不低头玩手机。遇到高速冲来的电瓶车,可以举起手机拍摄取证,大声提醒对方。发生碰撞,立即报警并保存现场视频。去年广州有案例,行人及时拍下车牌号,使逃逸的骑手3小时内被抓获。

常见问题解答

1. 电瓶车在人行道撞人怎么赔偿?

赔偿包含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营养费,构成伤残的还需支付残疾赔偿金(按当地居民收入×20年×伤残系数)。十级伤残在杭州约赔12万元。特别提醒:行人也有看手机等过错,可减轻骑手责任,成都判例中行人因低头玩手机自担30%责任。

2. 被交警罚款能申诉吗?

两种情况可以申诉:①确因救护车等特种车辆让行被迫驶入人行道,需提供行车记录仪证据;②非机动车道存在施工围挡等不可抗力因素。但以赶时间就停一会儿为由的申诉基本无效,南京去年1.2万起申诉仅通过37例。

3. 人行道能临时借道吗?

法律允许两种情形:①交叉路口右转时短暂借道,但需减速至步行速度;②非机动车道完全中断时,可借道不超过50米。!深圳等城市在部分路段设置蓝色借道区,在此区域内临时通行不处罚。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