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瓶车走人行道被撞后有没有责任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36条和57条规定,非机动车应当在非机动车道行驶,未设非机动车道的应靠车行道右侧行驶。电瓶车作为非机动车驶入人行道本身就是违法行为,若引发交通事故,驾驶人需承担部分甚至全部责任。但责任划分还需结合碰撞双方行为综合判断,机动车是否存在超速、酒驾等过错,电瓶车是否主动冲撞等因素。

人行道上的隐形杀手:电瓶车事故责任全解析

每天早晚高峰,人行道上电瓶车与行人抢道的场面屡见不鲜。去年杭州某小区门口,一辆快递电瓶车在人行道上以20码速度行驶时撞倒老人,最终法院判决电瓶车承担70%责任。这个案例告诉我们:

电瓶车走人行道被撞后有没有责任

1. 路权原则:人行道本属于行人,电瓶车属于入侵者,就像私家车开进步行街一样危险

2. 速度陷阱:很多改装电瓶车速度远超法定25km/h,出事时根本刹不住

3. 视线盲区:路口拐弯处最容易发生鬼探头事故

去年上海交警数据显示,涉及电瓶车的交通事故中,有43%发生在人行道区域。这些血淋淋的数字提醒我们,在人行道上骑电瓶车就像在钢丝上跳舞——看似方便实则危险重重。

这些情况你要赔钱!责任划分指南

案例一:外卖小哥逆行撞上买菜大妈
小王为了赶时间抄近道,在人行道上逆向行驶时撞倒李阿姨。交警调取监控发现小王不仅违规走人行道,还存在逆行、超速行为,最终认定小王全责。

案例二:机动车突然开门惹的祸
张女士正常在人行道骑行时,路边轿车突然开门导致碰撞。虽然张女士违规走人行道,但法院认定司机未观察后方情况是主因,最终判司机承担60%责任。

案例三:夜间无灯引发的事故
老陈夜间骑行未开车灯,行人老刘因看不清发生碰撞。交警认定双方各有过错:老陈违规走人行道且未开车灯,老刘走路看手机,最终责任五五开。

救命!遇到事故这样操作不吃亏

第一步:保命三件套
立即打开手机录像,移动到安全区域,拨打122报警。千万别学某些人先发朋友圈!

第二步:证据收集指南
拍下现场全景、车辆位置、刹车痕迹。记录对方车牌号,最好能要到目击者联系方式。现在很多智能头盔都有行车记录仪功能,建议大家都装一个。

第三步:保险理赔潜规则
就算买了非机动车保险,被认定主责,保险公司只赔70%。记得保存好医药费发票、误工证明,伤残鉴定要选法院认可的机构。

电瓶车走人行道被撞QA大全

Q1:电瓶车在人行道被撞就活该倒霉?
A:当然不是!责任要看情况。就像去年南京那个案子,汽车冲上人行道撞了电瓶车,司机照样要负全责。

Q2:怎么证明自己是被撞的?
A:第一时间找监控,现在商铺、路灯杆都有摄像头。手机里的运动轨迹记录也能作为辅助证据,记得开启骑行软件记录。

Q3:私了要什么?
A:必须签书面协议,明确写上本次事故一次性了结。最好用手机录像记录协商过程,防止对方反悔。

Q4:对方耍赖不赔怎么办?
A:拿着事故认定书直接起诉,现在小额诉讼程序特别方便。记得主张修车费、医疗费、误工费,严重的话还有精神损害赔偿。

Q5:怎样避免背锅?
A:遵守三个绝不——绝不上人行道、绝不超速、绝不逆行。佩戴安全头盔,给爱车买足保险,这才是真正的护身符。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