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诈勒索罪未遂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74条和23条规定,敲诈勒索罪未遂的认定需满足三个核心要件:已经着手实施犯罪(如发出威胁信息)、因意志外原因未得逞(如被警方及时制止)、存在明确的非法占有目的。司法只要行为人完成了威胁行为的实质性步骤,即便未实际取得财物,也构成未遂。

敲诈勒索罪未遂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一个外卖员的"特殊订单"引发的法律思考

杭州某外卖员在配送时发现客户是知名网红,随后发送"不给5万就曝光你家地址"的短信。这个案例中,虽然外卖员还未收到钱就被平台拦截信息,但因其已完成威胁行为的实质性动作,仍被法院认定为敲诈勒索未遂,最终获刑8个月。

司法认定中的三大疑难问题

1. "着手实施"的时间节点:准备恐吓信尚未寄出不算着手,但通过社交软件编辑完成威胁内容并选择发送对象时,即视为着手。

2. 犯罪中止的特殊认定:某大学生PS不雅照后主动放弃勒索,这种发自内心的中止行为构成犯罪中止而非未遂。

3. 虚拟空间的取证难题:江苏某案中,嫌疑人使用阅后即焚软件发送威胁,最终通过恢复云端数据才完成证据链。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敲诈未遂还要坐牢吗?

刑法规定,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处罚,但并非不处罚。如上海某案,被告人通过AI换脸制作虚假视频勒索200万,虽未得手仍被判有期徒刑2年。

问题二:威胁内容没发出去算未遂吗?

关键在于是否完成实质行为。将恐吓信投入邮筒即视为既遂,而信件在途中损毁仍属未遂。但若信件尚未写完就被发现,则不构成犯罪。

问题三:网络勒索点击发送就算既遂?

司法实践中存在争议。主流观点认为,当威胁信息进入网络传输系统(如显示"已发送")即构成既遂,但若因技术故障未能送达,按未遂处理。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