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未约定税金由谁承担

当合同里没写清楚税费由谁买单时,这事儿就像两人吃饭没商量好谁结账一样尴尬。《民法典》第510条,合同没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相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而《税收征收管理法》更直接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法定纳税义务人原则上得自己扛税,但合同里约定了转嫁条款,只要不违法也能成立。

合同里没写税费条款?这5种场景最容易扯皮

1. 房屋买卖签合中介拍胸脯说税费各付各的,结果过户时发现个税、增值税全要买家掏。这时候光靠口头承诺根本站不住脚,白纸黑字才是王道。

合同未约定税金由谁承担

2. 公司采购设备签了100万的合同,供货商突然要加收13%增值税。采购经理急得跳脚——合同里压根没提税的事儿,这钱该不该给?关键要看报价是否含税。

3. 跨境贸易合同里没写清关税承担方,货到海关被卡住。这时候买卖双方开始踢皮球,进口商说按惯例该卖方包税,出口商搬出国际贸易术语说这锅我不背。

4. 直播带货签了坑位费合同,结果MCN机构要额外收6%的增值税。主播觉得被摆了一道,但合同里税费条款压根没提,这时候就得看行业惯例。

5. 包工头接了个装修工程,合同总价写死了20万。结果开发票时要多交9%的增值税,包工头想找业主要钱,业主甩出合同说总价包干。这种情况法院判包工头自己消化税费。

碰到税费纠纷怎么办?3招教你破局

第一招:翻合同找蛛丝马迹。合同里写的含税总价还是不含税价,付款方式是否注明要开发票,这些细节都能成为突破口。去年就有个案例,合同里写了乙方提供正规发票,法院据此判卖方承担税费。

第二招:查行业潜规则。建材行业默认报价不含税,服务行业含税,这些不成文规矩关键时刻能救命。但要现在金税四期上线后,所有交易都要规范开票,行业惯例也得跟着政策走。

第三招:学聪明人写合同。下次签合记住这公式:合同金额=含税价/不含税价+税率+发票类型+税费承担方。跨境合同还要写明适用哪国税法,国际贸易术语选CIF还是DDP差别可大了去了。

常见问题答疑

问题1:合同没写增值税谁承担,卖方能要求买方付吗?

关键看合同价格性质。写的是不含税价,卖方可以要求买方另行支付税款;是含税总价,卖方就得自己消化。模棱两可的情况下,法院《民法典》511条,按有利于实现合同目的的方式解释。

问题2:房东突然让租客承担房产税,合法吗?

房产税法定纳税人是产权人,但租赁合同可以约定转嫁。合同没写,房东临时加码属于违约。不过有些聪明房东会在合同里埋雷:本租金不含任何税费,承租方须承担与租赁相关的全部税费,这种条款只要签字了就生效。

问题3:采购合同没约定发票类型,能要增值税专票吗?

税法规定,只要交易真实发生,销售方必须开具发票。但开普票还是专票,合同没约定,按行业惯例处理。不过最新司法解释明确,买方能证明专票是其签订合同的基础条件,即使没写进合同也有权主张。

问题4:代购合同没写关税谁承担,货物被海关扣了怎么办?

这种情况最头疼。是跨境电商,按完税后交付处理;是个人代购,法律默认收货人为纳税人。去年有个案子,代购爱马仕被税了3万,法院判买家承担,就因为聊天记录里说了句到手价。所以哪怕合同没写,相关沟通记录也能当证据。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