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纠纷可以行政调解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条规定,行政机关在行使自由裁量权引发的行政纠纷、行政赔偿或补偿争议等情形下,允许通过行政调解解决争议。但要的是,对于法律明确禁止调解的行政行为(如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调解程序将不被启动。简单来说就是:行政纠纷能不能调解,关键看争议类型和法律红线

一、行政调解的超能力大揭秘

前年我经手过一个拆迁补偿纠纷,当事人王大姐因为补偿标准问题把住建局告了。原本要拖半年的案子,通过行政调解20天就达成协议。这种超能力体现在三个方面:

1. 时间加速器:相比动辄半年的诉讼程序,调解平均节省60%时间
2. 成本压缩包:省去诉讼费、鉴定费等多项开支
3. 关系修复剂:去年处理的工商执照纠纷案,调解后企业反而获得了额外的政策指导

二、这些场景最适合调解模式

上周刚有个典型案例:某餐饮店不服市场监管局的3万元罚款,调解中发现是执法人员自由裁量幅度过大,最终调整为1.5万并分期缴纳。常见的适用场景包括:
• 行政执法存在可左可右的裁量空间时
• 涉及民生领域的补偿纠纷(如征地拆迁)
• 需要快速解决的紧急争议(疫情期间的物资调配纠纷)

行政纠纷可以行政调解吗

三、手把手教你启动调解程序

去年帮李老板处理环保处罚纠纷时,我们是这样操作的:
1. 黄金72小时:收到处罚决定书后立即提交调解申请
2. :监控录像+第三方检测报告+同行业处理案例
3. 谈判策略:先承认部分违规事实,再争取减轻处罚力度
整个过程就像政民协商茶话会,比法庭对抗氛围轻松得多。

四、这些雷区千万别踩

去年有个反面教材:张先生对交警扣12分的处罚申请调解,结果白等了一个月。要记住这些禁止调解的情形:
✓ 法律明文规定的羁束行政行为(必须吊销执照的情形)
✓ 涉及国家秘密或公共安全的决定
✓ 已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除非法院建议调解)
遇到这类情况,建议直接走行政复议或诉讼程序。

常见问题答疑

问题1:所有行政纠纷都能调解吗?

当然不是!税务局的税款征收决定、公安机关的刑事拘留决定这些,就像铁板钉钉不能调解。关键要看行政行为是否属于自由裁量范围。

问题2:调解失败会影响后续诉讼吗?

完全不用担心!去年处理过11起调解失败的案件,有6起在诉讼中还参考了调解过程中的证据材料。调解过程的所有内容都会严格保密。

问题3:老百姓怎么判断能不能调解?

有个简单办法:看行政机关出具的文书上有没有可以申请调解的提示。或者直接拨打12345政府服务热线咨询,5个工作日内会有明确答复。

问题4:调解需要请律师吗?

建议分情况:是简单的罚款数额争议,自己准备充分材料即可;但涉及金额超过10万或关系复杂的案件(土地权属纠纷),专业律师的参与成功率能提高40%以上。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