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承揽是不是外包

劳务承揽是不是外包

先上结论:劳务承揽≠外包!这两个概念在《民法典》和《劳动合同法》中有明确区分。《民法典》第770条,承揽合同是承揽人按照定作人要求完成工作并交付成果的法律关系。而外包在《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中更多指向用工单位将业务整体发包给具备资质的组织。最核心的区别在于:劳务承揽强调交付工作成果,外包侧重转移业务管理权,前者不涉及人员管理关系转移,后者涉及用工主体变更。

企业为什么总把这两个概念搞混?

我们公司HR王姐有句名言:管它是外包还是承揽,能省成本就是好猫!这话虽然直白,却道出了企业混淆概念的根源——都想通过灵活用工降低成本。但很多企业把项目包装成劳务承揽,实际却像外包一样直接管理团队,结果被认定事实劳动关系,赔了夫人又折兵。去年某互联网大厂就被曝出假承揽真用工,赔了300多万。

劳务承揽的三大典型应用场景

1. 建筑工地的突击队模式:某地产项目赶工期时,找来专业打桩队签承揽合同,按完成桩基数量结算。2. 电商公司的双11特攻队:与专业打包团队约定活动期间处理10万件包裹,破损率不超0.5%。3. IT公司的系统迁移项目:将旧系统数据迁移外包给技术公司,约定期限内完成数据迁移和校验。这些场景的共同点:明确的工作成果交付标准,不介入人员管理。

外包最怕遇到的四个坑

某上市公司曾把客服业务整体外包,结果遭遇连环坑:第一坑,外包公司突然倒闭,200个坐席集体失联;第二坑,客户数据被外包员工倒卖;第三坑,服务质量不达标却索赔无门;第四坑,合作方没有外包资质导致合同无效。相比之下,劳务承揽因不转移业务管理权,反而能更好控制风险。

新型用工模式下的创新玩法

现在流行承揽+外包组合拳:某新能源汽车厂把生产线维护拆成20个模块,核心模块自主管理,通用模块外包,特种作业(如激光焊接)采用劳务承揽。再知识付费平台,把课程开发外包给MCN机构,与剪辑团队签承揽合同按视频成品结算。这种混合模式既能控制核心业务,又能享受灵活用工的红利。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劳务承揽需要给员工交社保吗?

答:不需要!承揽关系中的工作人员由承揽方自行雇佣管理,就像装修公司不用业主给工人交社保。但若发包方直接指挥员工、考勤打卡,就被认定事实劳动关系。

问题2:外包合同可以约定工作成果标准吗?

答:当然可以!现在很多外包合同会加入KPI条款,客服外包约定接通率、满意度指标,本质上在向承揽模式靠拢。但要不能既约定成果标准又实施日常管理,否则性质发生变化。

问题3:临时工应该签承揽还是外包?

答:关键看工作性质!是阶段性独立任务(如商场节日美陈),适合承揽;是长期补充性岗位(如超市理货员),走外包更稳妥。有个简单判断法:这个岗位是否属于公司主营业务环节?

问题4:两种模式税务处理有何不同?

答:劳务承揽按服务费开具6%增值税专票,外包业务类型涉及人力资源服务差额征税。某企业曾因把外包费用错开成承揽发票,被税务稽查要求补缴50万差额税款。

问题5:合作协议被认定无效怎么办?

答:去年某物流公司案例值得借鉴:其与骑手签的承揽合同因实际管理过细被法院推翻,最终按劳动关系赔偿。补救措施包括:立即停止打卡考勤、取消绩效考核、建立成果验收单制度,用三个月时间重构真实承揽关系。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