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是不是负全责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01条和《刑法》第133条,肇事逃逸行为本身就会导致驾驶人承担更严重的法律后果。但是否负全部责任,还需要结合事故现场证据综合判断。法律明确规定:逃逸方在无法证明对方有过错的情况下需承担全责,但能提供监控视频、行车记录仪等证据证实对方存在明显违章行为,责任划分发生变化。
肇事逃逸的代价远超你的想象
去年杭州有个真实案例,张先生剐蹭路边车辆后离开,第二天被交警找上门时还振振有词:就掉了点漆,至于吗?结果不仅被判全责赔偿2.8万元,还被吊销驾照+行政拘留。现实中很多司机都存在三大认知误区:
1. 以为小事故没人追究
2. 觉得赔偿金额不大
3. 认为找不到监控就能逃脱
实际上现在满大街的天眼摄像头,连外卖小哥的摩托车记录仪都成为证据。更可怕的是保险公司直接拒赔,所有损失自掏腰包。
教科书式应对方案
去年重庆发生一起教科书式处理案例:李女士倒车时碰倒电动车,她马上做了三件事:
1. 开启双闪放置三角牌
2. 拨打122报警并报保险
3. 用手机多角度拍摄现场
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最终交警认定双方各负50%责任。记住这个口诀:不移动、先救人、拍证据、等交警。就算当时紧张忘了操作,6小时内主动到交警队说明情况也不算逃逸。
血泪教训:这些骚操作害死人
王先生的故事堪称反面教材:深夜撞到隔离带后,他先是把车藏到朋友家,第二天去修理厂谎称自己刮墙了,结果被修理厂举报。不仅要自费修车,还面临刑事责任。更离谱的是有人试图用三脚猫手段:
- 用牙膏补漆掩盖痕迹
- 连夜把车过户给亲戚
- 故意制造二次事故
这些自作聪明的方法在交警的事故重建专家面前,简直就是幼儿园级别的把戏。
常见问题解答
1. 对方先违章,我逃逸还要负全责吗?
错!最高法司法解释,若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对方存在酒驾、闯红灯等违法行为,责任比例可以重新划分。但逃逸行为会被单独处罚,面临2000元以下罚款+15日拘留。
2. 私了后离开算逃逸吗?
这是个灰色地带!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① 书面协议有双方签字
② 当场完成赔偿
③ 拍照留存事故现场
建议哪怕私了也要报警备案,曾有案例双方口头私了后,对方第二天报警称被逃逸,百口莫辩。
3. 不知道发生事故离开算逃逸吗?
关键看是否应当知道。苏州判决过典型案例:司机在高速上掉落货物导致后车事故,虽然自称不知情,但法院货物捆绑不牢的事实,推定其存在过失,最终认定逃逸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