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为合伙实为借贷

在法律实务中,名为合伙实为借贷是常见的纠纷类型。《民法典》第九百六十七条,合伙关系的核心特征是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协议中约定一方仅收取固定回报且不承担经营风险,即便合同标题写着合伙协议,法院也会依据实质法律关系认定为借贷关系(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3条)。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操作,本质上是用合伙形式掩盖借贷目的,影响合同效力和当事人权益。

为什么总有人把借贷包装成合伙?

你肯定听过这种套路:朋友拉你合伙开奶茶店,承诺每月分你5%利润,亏了算他的。听着像稳赚不赔?其实这就是典型的假合伙真借贷!

名为合伙实为借贷

为什么大家爱玩这种文字游戏?三个字:避风险、钻空子

  • 逃避利息限制:民间借贷利率有司法保护上限(目前为LPR4倍),而分红名义绕过监管
  • 规避经营责任:真合伙要共同承担债务,但出钱方只想当甩手掌柜
  • 美化交易性质:有些行业禁止借贷(私募基金),包装成合伙更好操作

这些套路你一定遇到过

案例1:老王投资50万给小李的火锅店,合同写按年利润20%分红,结果三年一分钱没见着。法院一查账,发现店里根本没利润,判小李还50万本金加利息——因为本质是借贷!

案例2:某APP推出共享充电宝合伙人,交2万押金承诺月返1500元。结果公司跑路,用户起诉才发现合同里藏着不保证收益条款,差点血本无归。

投资人必看的三大风险预警

风险1:你以为当股东,其实是个债主!公司真破产了,你得和其他债权人排队分钱,优先度远低于真股东

风险2:对方用你的钱去赌高风险项目,赚了分你小头,亏了直接摆烂。曾有投资者参与区块链合伙,结果对方挪用资金炒币爆仓,300万打水漂。

风险3:维权时才发现合同漏洞百出。某案件当事人签的《合伙协议》竟写着甲方保证乙方本金安全,直接被法院认定借贷关系,但因未约定利息,只能拿回本金。

踩坑后如何自救?律师教你四步走

第一步:翻出合同找保底条款。凡是有固定收益到期回购本金保障字样的,马上截图保存。

第二步:收集转账记录、聊天记录。对方说就当借给你的这类话,能直接证明借贷合意。

第三步:找专业律师做法律关系穿透。曾有案件通过分析资金流向,发现所谓合伙项目根本不存在,资金被用于偿还个人债务。

第四步:选对案由起诉。借贷纠纷诉讼费按标的额计算,而合伙纠纷按件收费,选错多花十倍费用!

常见问题Q&A

1. 怎么判断是合伙还是借贷?

关键看三点:是否参与经营(有没有决策权)、收益是否固定(月息2%)、是否承担亏损。哪怕合同里写共担风险,实际从未让你知情经营情况,照样按借贷算。

2. 签了保本协议有用吗?

大概率没用!《民法典》明文禁止合伙保本条款。某案例中,即便协议写明亏损由甲方承担,法院仍认定整个合伙关系无效,双方按过错比例分担损失。

3. 被认定借贷会怎样?

好处是能要回本金加合法利息(不超过LPR4倍),坏处是超出部分的利息无效。约定年化24%,现在LPR是3.45%,4倍即13.8%,超出的10.2%法院不支持。

4. 对方跑路了怎么办?

立即报警!浙江有起案件,当事人以合伙名义集资2亿后失联,最终被定性为合同诈骗罪判刑12年。要申请财产保全,防止对方转移资产。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