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贷怎么构成诈骗罪判几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规定,借贷行为构成诈骗罪需要满足三个核心要件:非法占有目的、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受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到借贷场景,若借款人在借款时明知没有还款能力、伪造借款用途或转移财产逃避债务,面临3年以下至10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一、深度解析借贷型诈骗的罪与罚
最近有个案子特别典型:张某用伪造的房产证作抵押,向30多人借款500余万,钱到手后直接买豪车赌博。最终法院认定其构成诈骗罪,判了11年。这种案子最核心的争议点就在于——到底是"真借钱"还是"假借钱真骗钱"?
构成诈骗的关键在于"借款时的主观心态"。老李向朋友借10万说要开餐馆,实际上却拿去炒股赔光了。老李借钱时餐馆租赁合同、营业执照都真实存在,只是后来经营失败,这属于民事纠纷;但要是老李借款时根本就没打算开餐馆,所有证件都是伪造的,那就是妥妥的诈骗。
实务中法官会重点审查五个方面:
1. 借款人是否提供虚假担保材料
2. 借款资金实际流向是否符合约定用途
3. 借款人资产负债情况是否故意隐瞒
4. 事后是否有逃避还款的客观行为
5. 是否存在"拆东墙补西墙"的循环借贷
有个细节很多人不知道:就算写了借条,只要符合诈骗罪构成要件,照样被追究刑事责任。去年浙江就有个案例,借款人虽然签了正规借款合同,但因将资金用于赌博被认定诈骗,判了7年。
二、借贷诈骗的刑期计算密码
量刑标准主要看两个硬指标:
诈骗数额:
- 3千元起刑(各地标准不同)
- 3万以上属"数额较大"
- 50万以上属"数额特别巨大"
危害后果:
是否导致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
举个例子:
王总虚构政府工程项目骗贷300万,案发后仅追回50万。由于数额特别巨大且造成重大损失,最终被判12年。而同案的会计小李因协助制作假报表,虽然分文未得,仍被认定从犯判了3年。
这里有个"80%还款免责"的误区要破除:即便事后归还大部分借款,只要借款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依然要追究刑事责任。新出的司法解释明确,案发前归还的数额不计入犯罪数额,但会影响量刑。
三、常见问题答疑
1. 借钱时吹牛夸大还款能力算诈骗吗?
关键看是否超出合理预期。月薪5000的人说能月还5万,但提供了真实抵押物,一般不构成犯罪;若是虚构根本不存在的资产作为担保,则涉嫌诈骗。
2. 网贷逾期收到刑事传票怎么办?
先核实三点:
- 借款时是否提供虚假信息
- 是否有多平台循环借贷行为
- 资金是否用于约定用途
建议立即委托律师做刑事合规审查,普通民事违约和刑事犯罪有本质区别。
3. 担保人会不会构成诈骗罪共犯?
分两种情况:
- 不知情且未参与造假:不承担责任
- 协助伪造担保材料:构成共犯
上海某案件中,担保公司员工因配合伪造审计报告,最终被判处4年有期徒刑。
4. 民间借贷被刑事立案后还能起诉吗?
"先刑后民"原则,已启动刑事程序的借贷案件,法院会裁定驳回起诉。但受害人可以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主张权利,且无需缴纳诉讼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