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贷怎么构成诈骗罪判几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规定,借贷行为构成诈骗罪需要满足三个核心要件:非法占有目的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受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到借贷场景,若借款人在借款时明知没有还款能力伪造借款用途转移财产逃避债务,面临3年以下至10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借贷怎么构成诈骗罪判几年?

一、深度解析借贷型诈骗的罪与罚

最近有个案子特别典型:张某用伪造的房产证作抵押,向30多人借款500余万,钱到手后直接买豪车赌博。最终法院认定其构成诈骗罪,判了11年。这种案子最核心的争议点就在于——到底是"真借钱"还是"假借钱真骗钱"?

构成诈骗的关键在于"借款时的主观心态"。老李向朋友借10万说要开餐馆,实际上却拿去炒股赔光了。老李借钱时餐馆租赁合同、营业执照都真实存在,只是后来经营失败,这属于民事纠纷;但要是老李借款时根本就没打算开餐馆,所有证件都是伪造的,那就是妥妥的诈骗。

实务中法官会重点审查五个方面:
1. 借款人是否提供虚假担保材料
2. 借款资金实际流向是否符合约定用途
3. 借款人资产负债情况是否故意隐瞒
4. 事后是否有逃避还款的客观行为
5. 是否存在"拆东墙补西墙"的循环借贷

有个细节很多人不知道:就算写了借条,只要符合诈骗罪构成要件,照样被追究刑事责任。去年浙江就有个案例,借款人虽然签了正规借款合同,但因将资金用于赌博被认定诈骗,判了7年。

二、借贷诈骗的刑期计算密码

量刑标准主要看两个硬指标:
诈骗数额
- 3千元起刑(各地标准不同)
- 3万以上属"数额较大"
- 50万以上属"数额特别巨大"
危害后果
是否导致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

举个例子:
王总虚构政府工程项目骗贷300万,案发后仅追回50万。由于数额特别巨大且造成重大损失,最终被判12年。而同案的会计小李因协助制作假报表,虽然分文未得,仍被认定从犯判了3年。

这里有个"80%还款免责"的误区要破除:即便事后归还大部分借款,只要借款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依然要追究刑事责任。新出的司法解释明确,案发前归还的数额不计入犯罪数额,但会影响量刑。

三、常见问题答疑

1. 借钱时吹牛夸大还款能力算诈骗吗?

关键看是否超出合理预期。月薪5000的人说能月还5万,但提供了真实抵押物,一般不构成犯罪;若是虚构根本不存在的资产作为担保,则涉嫌诈骗。

2. 网贷逾期收到刑事传票怎么办?

先核实三点:
- 借款时是否提供虚假信息
- 是否有多平台循环借贷行为
- 资金是否用于约定用途
建议立即委托律师做刑事合规审查,普通民事违约和刑事犯罪有本质区别。

3. 担保人会不会构成诈骗罪共犯?

分两种情况:
- 不知情且未参与造假:不承担责任
- 协助伪造担保材料:构成共犯
上海某案件中,担保公司员工因配合伪造审计报告,最终被判处4年有期徒刑。

4. 民间借贷被刑事立案后还能起诉吗?

"先刑后民"原则,已启动刑事程序的借贷案件,法院会裁定驳回起诉。但受害人可以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主张权利,且无需缴纳诉讼费。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