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人私自拿走合伙财产
《民法典》第九百七十条和《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合伙人擅自转移、侵占合伙财产的行为构成民事违约甚至职务侵占罪。若涉案金额达到6万元以上(部分省份立案标准为3万元),公安机关可刑事立案。即使未达刑事标准,受害方也可通过民事诉讼要求返还财产、赔偿损失。实务中需要重点区分拿回投资款和侵占财产的界限——合伙人未经全体同意私自处分财产即涉嫌违法。
合伙人偷偷转移财产的那些骚操作
老张和三个朋友合伙开餐馆,半年后发现采购账目有问题。查账发现合伙人小王通过虚开发票、谎报设备价格等方式套现20多万。更绝的是,小王还偷偷用公章把店面抵押贷款,钱到账后直接转进自己新开的公司...
这种剧情每天都在商场上演。常见套路包括:
1. 虚构采购合同吃回扣,把公司当提款机
2. 用公司账户给自己发超额工资奖金
3. 转移客户资源到个人公司截胡业务
4. 未经同意变卖公司设备器材
5. 伪造其他合伙人签名办理贷款
去年杭州有个典型案例:三个90后合伙做跨境电商,负责运营的合伙人用公司收款码收了87万货款,直接转到自己炒币的账户。被判了3年有期徒刑,还得把窟窿填上。
被坑了怎么办?律师教你三步反击
第一步:冷静收集证据。悄悄备份银行流水、合同原件、聊天记录,用手机录屏方式固定微信对话,记得要拍到对方微信号界面。
第二步:别急着撕破脸。约对方签还款协议,谈话时悄悄录音。有当事人靠这招拿到关键证据,后来庭审时对方当庭承认侵占事实。
第三步:双线出击。带着刑事报案材料和民事起诉状行动,很多案子在公安介入后对方就怂了,主动退钱求和解。
常见问题解答
Q1:合伙人说钱是暂借,怎么证明是侵占?
关键看借款程序是否合规。正规借款需要全体合伙人同意并签署书面协议,对方是偷偷转账且长期不还,结合微信催款记录等证据,完全可以认定为侵占。
Q2:发现财产被转移应该先报警还是起诉?
建议同步准备。带着初步证据先去经侦大队报案,拿到受案回执后立即提起民事诉讼财产保全。去年苏州某科技公司案例显示,刑事立案后冻结账户3天对方就主动还款。
Q3:对方把财产挥霍一空没钱还怎么办?
可通过民事诉讼将债务转为个人债务,申请将其列入失信名单。刑事判决后即使当时没钱,只要发现对方有新车新房等财产,随时可申请强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