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预备阶段有中止未遂一说吗?

在法律实务中,经常有人问:"犯罪预备阶段存在中止未遂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暗含刑法理论的重要命题。《刑法》第22条和第24条规定,犯罪预备阶段确实存在"中止"情形,但不存在"未遂"概念。预备阶段自动放弃犯罪构成犯罪中止,而犯罪未遂仅存在于着手实行阶段。这种区分直接关系到量刑轻重——犯罪预备可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而犯罪中止如未造成损害则应当免除处罚。

犯罪预备阶段有中止未遂一说吗?

一、预备阶段中止与未遂的本质区别

张三网购了毒药准备杀害妻子,在投毒前夜突然悔悟将毒药冲入马桶。这个典型案例完美诠释了预备阶段中止的特征:行为人已完成预备行为(购买犯罪工具),在尚未着手实行犯罪(未开始投毒)时主动放弃。张三构成犯罪中止,依法免除处罚。

而张三已将毒药倒入妻子水杯,在对方即将饮用时夺下杯子,这就属于实行阶段的中止。由此可见,预备阶段与实行阶段的界限在于是否着手实施构成要件行为。这种阶段性划分直接决定了法律评价的差异。

二、司法实践中的三大认定难点

1. 预备行为与实行行为的模糊地带:网络诈骗中编写诈骗脚本是预备,但群发诈骗短信是否算着手实行?各地法院存在不同认定标准。

2. 自动性的主观判断:因害怕被抓而放弃是否算"自动中止"?最高法指导案例明确,只要行为人自认为能继续犯罪而放弃,即具有自动性。

3. 准备工具的特殊情形:购买菜刀既可以切菜也可杀人,如何证明工具的犯罪用途?这需要结合聊天记录、购买场景等间接证据综合判断。

三、预备中止背后的法理思辨

支持从严处罚的观点认为,预备阶段已表现出人身危险性,不能因中止就轻易免责。但主流观点强调刑法的谦抑性,主张对真诚悔改者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这种价值取舍在涉众型经济犯罪中尤为明显:某P2P平台老板在集资诈骗预备阶段主动解散团队,最终获得不起诉决定。

值得关注的是新型网络犯罪带来的挑战。黑客在编写完盗号程序后主动删除代码,这种纯数字化的预备行为如何取证?区块链犯罪中的智能合约自动中止是否构成法律意义上的中止?这些问题都在推动刑法理论的与时俱进。

常见问题解答

预备阶段中止能完全免除处罚吗?

刑法第24条,预备阶段中止如未造成任何损害,应当免除处罚。但若已产生轻微危害(如购买违禁品扰乱市场秩序),仍被判处免刑而非无罪。

放弃犯罪后又反悔怎么处理?

中止的效力以最终放弃为判断标准。李四准备抢劫中途离开,第二天又实施抢劫,前次中止不影响后行为的既遂认定,但量刑时会考虑主观恶性的变化。

被劝说放弃算不算自动中止?

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有自主选择权。若经亲友规劝后自愿放弃,仍构成中止;但若是被武力制止,则构成犯罪未遂或预备。

预备阶段需要达到什么程度才构成犯罪?

必须存在明确的犯罪对象和的预备行为。单纯在日记中写"想杀人"不构成犯罪预备,但若购买凶器并跟踪受害人,则被认定为预备行为。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