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的既遂和未遂的量刑标准是怎样的

犯罪的既遂和未遂的量刑标准是怎样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既遂与未遂的量刑差异主要体现在: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但裁量时需综合考虑犯罪性质、实行程度、损害结果等要素。故意杀人未遂与抢劫未遂的处罚力度就存在显著差异。

一、法律天平的两端:既遂与未遂的本质区别

张三深夜持刀潜入邻居家盗窃,刚打开保险柜就被巡逻民警抓获,这是典型的盗窃未遂。若他成功盗取财物后逃离现场被抓获,则构成既遂。这两个场景看似结果不同,实则反映了犯罪行为的完整形态差异。既遂犯罪构成要件全部实现,而未遂则是在实行阶段被意外阻断。

二、量刑背后的司法逻辑

司法实践中常见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有些未遂犯判得比既遂还重?这涉及到"可以"从轻而非"应当"从轻的法律规定。某地法院审理的电信诈骗案中,虽然嫌疑人因技术故障未能骗得钱财(未遂),但因其组织跨国犯罪集团、潜在危害巨大,最终量刑反超同类既遂案件。这体现了刑法既要看结果,更要评估行为危险性的双重考量。

三、影响量刑的五大关键要素

1. 犯罪性质:暴力犯罪未遂比财产犯罪处罚更重
2. 行为完成度:已造成实质性危险的未遂面临重罚
3. 损害后果:虽未达既遂但引发次生危害的加重处罚
4. 主观恶性:蓄意预谋的未遂不减刑
5. 社会影响:引发公众恐慌的未遂行为从严处理

四、特殊罪名的例外规则

危险驾驶罪是个有趣的特例,只要达到醉酒标准驾车即构成既遂,是否发生事故不影响定罪。而受贿罪则存在"收钱未办事"的既遂认定,只要完成财物收受即构成既遂。这些特殊规则常常让当事人产生"还没办成事怎么就算犯罪"的误解。

常见问题解答

Q1:犯罪未遂是否必然获得从轻处罚?

A:不完全如此。如北京某故意杀人未遂案,被告人虽未致人死亡,但因作案手段极其残忍、社会影响恶劣,法院仍按既遂标准量刑。这说明当犯罪行为表现出特别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时,法官可不予从轻。

Q2:哪些犯罪类型未遂也会重判?

A:三类犯罪需特别:1)危害国家安全类犯罪 2)恐怖活动犯罪 3)以特别残忍手段实施的暴力犯罪。劫持航空器未遂,即便未造成伤亡,最低刑期也在十年以上。

Q3:犯罪中止与未遂在量刑上有何区别?

A:关键区别在于停止犯罪的主动性。犯罪中止是"能而不欲",未遂是"欲而不能"。刑法对中止犯规定"应当"减轻处罚,且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投毒后主动送医救治的,可比未遂获得更大程度的减刑。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