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侵权是否算侵犯著作权?法律如何界定?

影视侵权是否属于侵犯著作权

影视侵权是否构成著作权侵犯需结合具体行为判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影视作品作为视听作品受法律保护,权利人对作品享有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13项财产性权利及4项人身权利。若未经许可实施下列行为即构成侵权:将影视作品上传至网络供下载、剪辑影视片段进行商业性传播、未经授权在公共场所放映、擅自制作衍生作品等。

司法实践中存在两种典型情形: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直接侵权指未经许可实施受专有权利控制的行为,如某视频平台擅自提供热播剧点播服务;间接侵权则包括帮助侵权(提供技术诱导用户侵权)与替代责任(从他人侵权行为中直接获利)。2020年修订的著作权法新增“视听作品”分类,将网络电影、短视频等新型影视形态纳入保护范围。

合理使用抗辩需符合三步检验标准:使用目的需属法律列举情形(如评论、新闻报道),使用程度不得影响作品正常使用,且不能不合理损害权利人合法权益。如某UP主剪辑影视片段进行深度解说可能构成合理使用,但单纯搬运精彩片段则可能侵权。权利人可通过行政投诉、民事诉讼(主张每部作品1-500万元赔偿)及刑事报案(严重侵权可处3-7年有期徒刑)三种途径维权。

影视侵权是否算侵犯著作权?法律如何界定?

影视侵权被认定侵犯著作权后的法律后果有哪些?

被认定侵犯影视著作权后将面临多重法律后果,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民事责任
1. 停止侵权行为
法院可判决侵权方立即下架侵权内容、删除相关素材、关闭传播渠道。
2. 赔偿经济损失
需赔偿权利人实际损失(如票房分流损失、授权费损失);无法计算时按侵权所得赔偿;两者均难确定时适用法定赔偿(500元-500万元区间)。
3. 惩罚性赔偿
对恶意侵权且情节严重者,可按确定数额的1-5倍赔偿(《著作权法》第54条)。

行政责任
1. 没收违法所得
行政机关有权收缴侵权设备(如服务器、存储介质)、销毁侵权复制品。
2. 行政罚款
根据《著作权行政处罚实施办法》,可处非法经营额3倍以下罚款;难以计算时处10万元以下罚款。
3. 吊销执照
经营场所持续侵权可能被吊销营业执照。

刑事责任
1. 侵犯著作权罪
复制发行量达500份以上,或非法经营额5万元以上,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巨大(经营额25万/复制品2500份)处3-7年有期徒刑(刑法第217条)。
2. 单位犯罪
企业构成犯罪时,除处罚金外,直接责任人将承担刑责。

衍生后果
1. 商誉损失
侵权记录将影响影视公司投资评估,流媒体平台可能被应用商店下架。
2. 行业禁入
主要责任人可能被列入文化市场黑名单,5年内禁止从事相关行业。
3. 联合惩戒
被纳入失信名单将导致银行贷款受限、政府补贴资格取消等。

执行层面
法院可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冻结侵权方账户;拒不执行判决将面临司法拘留;短视频二次创作侵权可能触发平台账号封禁。建议侵权方主动与权利人协商授权补签,通过调解降低赔偿金额。

如何避免影视作品创作中的著作权侵权风险?

影视作品创作中规避著作权侵权风险需从内容来源、授权链条、法律合规三个维度构建完整防护体系。创作前期建立原创性审查机制,对剧本、角色设定、分镜设计等核心元素进行版权筛查,使用专业查重工具比对现有作品数据库。若需引用第三方作品片段,必须取得原始权利人的书面授权协议,明确使用范围、期限及地域限制。

音乐版权处理需特别谨慎,优先选择已进入公共领域的古典音乐或购买商用版权音乐库授权。若使用流行音乐,除词曲作者授权外还需向录音版权方获取同步权许可。视觉素材引用时,确认图片、视频片段来源合法性,避免使用未标注CC0协议的网络素材。

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需注意思想与表达二分法原则,确保具体表达形式具有独创性。历史人物或真实事件改编应核查相关人物形象权,虚构角色避免与已有知名角色产生实质性相似。合作创作时通过书面合同明确各参与方的权利归属,编剧、导演、摄影师等主创人员的职务作品权利需在雇佣合同中预先约定。

后期制作阶段保留完整授权文件链,包括字体使用授权书、素材采购凭证、音乐授权合同等法律文件。成片完成后及时进行著作权登记,建立数字指纹便于后续维权。定期进行法律风险评估,关注行业典型案例判决趋势,必要时购买著作权侵权责任保险作为风险对冲手段。

建立内部版权管理制度,配备法务人员或外聘专业律师团队,对剧本开发、拍摄制作、发行宣传全流程进行合规审查。国际发行时需针对目标市场进行版权法律适配,特别注意不同法域对合理使用、改编权、追续权等条款的差异规定。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