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仲裁管辖权

仲裁管辖权的核心在于当事人是否达成有效的仲裁协议。《仲裁法》第十六条,有效的仲裁协议必须包含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明确的仲裁事项和选定的仲裁委员会。举个栗子,合同里写着因本合同引起的争议提交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这三点就齐活了。但现实中常出现条款模糊的情况,只写提交仲裁但没写机构名称,这时候就需要结合行业惯例或仲裁地法律来补正啦。

仲裁管辖权实战指南:别让条款坑了你

最近处理的一个案子特别典型:甲方在合同里写争议提交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乙方盖章时偷偷把经济俩字划掉了。结果真闹起来,仲裁委直接以机构名称不完整为由拒收!只能去法院打官司,双方都血亏诉讼费。所以你看,连标点符号都影响管辖权!

更魔幻的还有跨国仲裁。去年有个中德合资项目,合同约定在德国仲裁但没写规则。德方坚持按德国仲裁院规则,中方非要适用联合国贸法会规则。两边律师掰头了三个月,靠补充协议才搞定。这事告诉我们,选规则比选地点更重要!

如何确定仲裁管辖权

现在很多企业学聪明了,直接搞仲裁条款三件套:1.明确约定仲裁意愿(任何争议均应仲裁解决) 2.指定仲裁机构(最好中英文全称) 3.选定仲裁规则和地点。就跟网购下单似的,这三个选项不勾选完不能提交合同!

关于仲裁管辖权的灵魂拷问

问题1:仲裁协议被认定无效怎么办?

这时候就跟突然发现结婚证是假的一样刺激!补救办法分三步走:赶紧和对方协商签补充协议;要是谈不拢,赶紧去法院申请确认协议效力;最狠的招数是直接启动仲裁程序,赌对方在首次开庭前不提出异议——仲裁法第二十条,过期不提异议就算默认接受管辖!

问题2:合同转让后仲裁条款还有效吗?

这得看受让方是不是知情。去年上海有个判例,A公司把合同债权转给B公司时没告知仲裁条款,法院认定B公司不受仲裁条款约束。但是整份合同权利义务概括转让,除非特别声明,仲裁条款对受让方有效。记住,转让合一定要像转发带附件的邮件那样——把全部条款打包发送!

问题3:对方起诉和申请仲裁怎么破?

这时候要比谁手快!仲裁法司法解释第十三条,仲裁委先受理,法院必须驳回起诉。但实操中出现管辖权争夺战,曾有案件双方在同一天分别向法院和仲裁委提交材料,以材料签收时间精确到分钟来判定。建议在争议初期就做好证据保全,用EMS寄送文件并保存签收记录。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