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罪是按照涉案金额还是获利量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及相关司法解释,诈骗罪的量刑标准以涉案金额为核心依据,将获利情况作为重要参考因素。司法法院会依据诈骗总金额确定基准刑期,再结合被告人实际获利、退赃退赔、认罪悔罪等情节进行综合裁量。浙江某案件中,被告人虚构投资项目诈骗300万元后挥霍280万元,最终法院以"数额特别巨大"判处十年有期徒刑,其实际获利情况被认定为"未退赃"从重情节。
诈骗罪量刑标准深度解析
当您打开裁判文书网,会发现90%以上的诈骗罪判决书都在开头明确记载"涉案金额"。这是因为法律将诈骗行为视作对整体社会秩序的破坏,而不仅仅是被告人的获利计算。就像张三用假古董骗走李四50万元,即便张三转手就被骗走40万,这50万仍会被全额计入犯罪数额。
但实际办案中,法官的裁量权比想象中更灵活。笔者曾接触过一个典型案例:某P2P平台实际吸收资金2.3亿,扣除运营成本和投资人部分回款后,实际获利仅800余万。最终法院以"造成被害人实际损失1.2亿元"认定犯罪金额,主犯获刑12年。这印证了司法解释中"以被害人实际损失为认定标准"的原则。
常见问题解答
1. 诈骗金额远高于实际获利怎么办?
这种情况常见于经营型诈骗。最高法指导案例,只要资金流动存在欺诈性质,全部流水都将计入犯罪金额。某教育机构收取学员200万培训费后卷款跑路,即便用于场地租金等支出,这200万仍全额认定为诈骗金额。
2. 退赃退赔能减轻多少刑罚?
最新量刑指导意见,全额退赃可在基准刑上减少30%以下刑罚,部分退赃按比例折算。退赔时间点至关重要!审查起诉阶段退赔比审判阶段多获得5-10%的从宽幅度。
3. 共同犯罪中如何认定个人涉案金额?
犯罪团伙成员需对参与期间的全部诈骗金额负责。某诈骗集团1-3月诈骗100万,张三从2月加入直至案发,则需对2-3月的60万承担责任。但若能证明对部分诈骗不知情,可申请扣除相应金额。
4. 没有实际获得赃款会被定罪吗?
答案是肯定的。刑法关注的是犯罪行为而非分赃结果。某大学生出租银行卡帮助转移诈骗资金100万,即便未获得报酬,仍构成诈骗罪共犯,"流水金额+账户数量"定罪量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