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窃罪不构成犯罪的要件包含哪些?

盗窃罪不构成犯罪的要件包含哪些?

《刑法》第264条及相关司法解释,盗窃罪的构成需满足“主观故意”“非法占有目的”“行为对象为他人财物”“数额较大或多次盗窃”等核心要件。若以下任一要件缺失,则不构成盗窃罪:

1. 缺乏非法占有目的:临时借用、误拿后主动归还;
2. 财物价值未达立案标准:地区差异,金额低于1000-3000元;
3. 情节显著轻微:如盗窃亲属财物且获得谅解、初次作案且未造成实际损失;
4. 行为对象不符:如误将公共无主物或自己共有财物当作他人财物拿走。

为什么“临时使用”不算盗窃?

张三某天急着见客户,临时“借”走了邻居的自行车,用完后主动归还。这种情况下,张三的行为看似符合“秘密窃取”,但因缺乏“非法占有目的”,主观上仅想暂时使用,且未造成财物损失,故不构成盗窃罪。法律上,这种“临时使用”与盗窃的关键区别在于行为人是否意图永久剥夺他人对财物的控制权。

金额太小也会影响定罪吗?

李四在超市偷了一包价值15元的零食,被抓后懊悔不已。司法解释,多数地区盗窃罪的立案标准为1000-3000元,若金额未达标准且无“多次盗窃”(两年内三次以上)等情节,仅按《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理。但需若盗窃对象为救命药、残疾人财物等特殊物品,即使金额小,仍因“情节严重”入罪。

亲属间盗窃为何常被宽大处理?

王五因家庭矛盾偷了亲姐姐的金项链,姐姐报警后却选择谅解。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意见,盗窃近亲属财物且获得谅解的,一般可不按犯罪处理;必要时由司法机关批评教育。这一规定体现了法律对家庭关系的特殊考量,避免因刑事案件加剧亲情破裂。但若行为恶劣(如盗窃重病亲属的救命钱),仍被追究刑事责任。

常见问题:盗窃罪不构成犯罪的典型场景

1. 捡到东西不还是否算盗窃?

:不算!盗窃要求“主动窃取”,而捡到遗失物属于民法中的“不当得利”。若拒不归还,构成侵占罪,但与盗窃性质不同。小刘在公园捡到手机后关机拒还,失主可通过民事诉讼索回,但小刘不会被定为盗窃。

2. 误拿他人财物会被判刑吗?

:关键看是否有“明知”。在健身房错拿相似款背包,到家发现后立即归还,因无盗窃故意,不构成犯罪。但若发现拿错后仍故意丢弃或使用包内财物,则涉嫌侵占甚至盗窃。

3. 借用物品逾期不还是否算盗窃?

:需综合判断主观意图。老周向朋友借相机约定一周归还,后因拖延三个月未还,若期间仍保持联系并表达还款意愿,属于民事纠纷;但若拉黑对方、转卖相机,则被认定为“以借用为名行盗窃之实”。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