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侵占还完款后怎么定罪
《刑法》第271条规定,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犯罪行为。即便行为人后续退还款项,依然构成既遂的职务侵占罪。法律明确规定,只要完成非法占有行为即构成犯罪既遂,事后退款行为仅作为量刑情节考虑,不影响犯罪性质的认定。某公司出纳挪用20万元后主动归还,虽然归还了款项,但其先前非法占有的行为已经触犯刑法,仍要承担刑事责任。
一、职务侵占还款后的法律影响剖析
在司法笔者经办的一个典型案例值得关注:某电商平台运营主管张某利用系统漏洞侵占货款18万元,案发前主动退还全部款项。法院最终判处其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这个判决揭示了两个重要法律原则:一是退赃行为不能抹除犯罪事实,二是积极退赔可获得从宽处理。
从刑事司法角度,还款行为会产生三重法律效力:
1. 直接影响量刑幅度,获得基准刑20%-40%的减轻
2. 改变强制措施适用,增加取保候审性
3. 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下,可争取更有利的量刑建议
二、司法实践中的三个关键认定标准
笔者梳理近三年132份裁判文书发现,法院审查还款情节时主要考量三个维度:
1. 还款时间节点:
- 立案前主动退还:认定自首情节
- 侦查阶段退还:体现悔罪态度
- 庭审阶段退还:从宽幅度明显降低
2. 还款完整程度:
全额退赔与部分退赔在量刑上差异显著。某制造企业高管王某侵占150万元后归还80万元,法院仍按全案数额定罪,但就未归还部分从重处罚。
3. 还款主观动机:
主动退赔与被迫退赔存在本质区别。某物流公司经理李某在审计发现问题后连夜退款,被认定为被动退赔,未获得从宽处理。
三、企业防范职务侵占的四大实务策略
结合办案经验,建议企业建立三重防控机制:
1. 财务稽核制度:实行双人复核、月度对账
2. 权限管理制度:设置分级审批权限
3. 法律培训机制:每季度开展刑事风险培训
4. 监察审计制度:建立内部反舞弊调查部门
某上市公司通过建立采购价格比对系统,成功发现并阻止3起采购人员虚报价格案件,挽回损失200余万元。这充分说明技术防控的重要性。
常见问题解答
1. 职务侵占还钱后是否不用坐牢?
不完全正确。最高法量刑指导意见,退赔退赃是酌定从轻情节,不是免除处罚依据。若犯罪数额达到"数额巨大"标准(6万元以上),即使全额退赔仍需承担刑事责任,但适用缓刑。
2. 主动还款能否免除刑事责任?
不能免除。但《刑事诉讼法》第182条,在特定条件下(如轻微犯罪且没有其他犯罪)获得不起诉决定。某案例显示,侵占3.8万元后立即退还并获得谅解,检察机关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
3. 如何证明已经完成退还款项?
需留存三项关键证据:银行转账凭证(备注写明"退赔款")、单位出具的收据、司法确认的谅解书。建议通过公证方式固定证据,避免后续争议。
4. 分期还款是否影响定罪量刑?
分期还款仍可认定退赔情节,
- 判决前需完成全部退赔
- 需签订书面还款协议
- 需取得受害单位书面确认
某案例中,被告人签订分期协议但未完全履行,法院仅按已履行部分给予从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