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侵占罪条件有哪些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71条,职务侵占罪的构成需满足四个核心条件:犯罪主体必须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工作人员;主观方面需存在故意非法占有目的;客观行为表现为利用职务便利将本单位财物占为己有;涉案金额需达到"数额较大"标准(司法解释明确6万元以上即构成)。这四个要件缺一不可,共同构成职务侵占罪的认定基础。

职务侵占罪条件有哪些规定?

一张工牌背后的法律红线

去年某连锁超市店长张某被曝出侵占30万营业款,他在法庭上辩解:"我只是暂时借用,打算年底就还"。这种说辞最终未被采纳,法院依据持续侵占行为+资金挪用去向不明,认定其构成职务侵占罪。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当员工身份赋予的权限变成犯罪工具时,法律绝不会因"临时起意"而网开一面。

从司法实践看,职务侵占呈现三大新趋势:数字化犯罪激增(如篡改电子账目)、跨岗位协作作案(采购+财务联合舞弊)、虚拟财产争议(侵占游戏公司虚拟货币)。某科技公司案例中,程序员通过修改后台参数将用户充值款项转入个人账户,尽管辩称"只是虚拟数据",仍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

你以为的"安全区"是雷区

常见误区一:"金额小就没事"。某物业主管每月截留500元停车费,3年累计2.1万,案发时刚达旧司法解释的追诉标准。但新规将起刑点降至3万元,这类"蚂蚁搬家"式侵占已成高危行为。

误区二:"离职就能免责"。李某离职半年后被查出任职期间虚报差旅费2.8万元,虽然已不在原单位,但犯罪发生在任职期间,仍被追究刑事责任。法律追诉期长达5-10年,离职绝非"安全阀"。

常见问题解答

Q1:临时工能构成职务侵占罪吗?

关键看是否具有实质管理权限。外卖站点兼职调度员王某,虽然签的是劳务合同,但因实际管理骑手薪资发放,其截留行为仍被认定构成该罪。

Q2:侵占物品价值如何计算?

市场中间价+折旧率综合认定。某4S店销售经理将试驾车私自抵押,车辆购入价50万,使用2年后评估价32万,最终按32万计入犯罪金额。

Q3:退还赃款能否免罪?

退赃属量刑情节而非免责事由。某企业会计侵占15万后全额退还,仍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但相比拒不退赃的3年起刑明显从轻。

Q4:夫妻共同经营能否成为抗辩理由?

家族企业尤其要!某夫妻店丈夫擅自转走公司资金180万给情人,尽管主张"夫妻共同财产",但因资金属于企业法人财产,仍被单独定罪。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