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罪骗到的是假币成会立既遂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诈骗罪既遂标准是行为人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关键在于"财产损失"是否实际发生,而这里的"财产"是否包含假币存在争议。司法实践中普遍认为:即使获得的是假币,只要行为人主观上认为能实现非法占有目的且完成全部犯罪行为,仍构成诈骗罪既遂。因为犯罪既遂的判断核心在于行为完成度而非财物实际价值,假币的特殊性影响量刑但不会改变犯罪形态认定。

骗到假币也算诈骗成功?这4个真相要知道

第一层窗户纸:法律上的"财产"认定很特殊。张三用假古玩骗李四10万元,李四给的是银行练功券,张三照样构成诈骗既遂。就像小偷以为偷到茅台结果偷到矿泉水,不影响盗窃既遂认定。

第二层玄机:犯罪故意才是关键。浙江有个案子,骗子用"外币兑换"骗局收了3万假人民币,法院判决书明确写着:"行为人对货币真伪的认知错误,不影响犯罪构成的完成"。

第三层现实:假币触发数罪并罚。要是骗子明知是假币还用来行骗,构成诈骗罪和使用假币罪,就像郑州中院判的那个"假黄金抵押案"。

诈骗罪骗到的是假币成会立既遂吗?

最颠覆认知的是:被骗金额按什么算?司法解释规定按行为人认知的数额认定。你以为是真钞,哪怕实际是白纸,都按你意图诈骗的金额定罪!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骗到假币算既遂还是未遂?

就像外卖小哥送错餐,你点龙虾收到薯条,平台照样扣款。法律上只要完成诈骗行为链条,无论得到的是真币假币,都算"外卖送达",也就是犯罪既遂。

问题2:用假币骗回假币怎么算?

这就像用游戏币抓娃娃机,上海有个典型案例:A用假美元骗B的假古董,结果两人都被定罪。A定诈骗,B定诈骗未遂,因为B根本没真古董。

问题3:发现是假币后停止算犯罪中止吗?

好比小偷进屋发现是警察宿舍马上退出,这叫"能而不欲"可定中止。但诈骗已完成的话,就像外卖已确认收货,发现难吃要退款不影响订单完成。

问题4:假币诈骗量刑会减轻吗?

就像考试作弊用的假答案,虽然没真作弊成功,但该有的处分不会少。法官酌情从轻,但起步刑期仍在3年以上,特别是当假币数额特别巨大时。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