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情形不属于诉讼时效中断的是

《民法典》第195条规定,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形包括: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权利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等。但实践中很多人容易混淆,以下5种常见情形明确不属于诉讼时效中断:①单纯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事件;②未经书面确认的私下催收;③单方制作未送达的催告函;④向非债务人主张权利;⑤起诉后又撤诉的情形(最高法解释)。这些行为因缺乏法定中断要件,不能产生重新计算3年的法律效果。

这些坑千万别踩!这些操作不救命

老张借给朋友20万,眼看就要满3年了,赶紧做了三件事:在自家日历上标注催债、给朋友发了个表情包、让亲戚帮忙传话。结果诉讼时效照样过期!这三个操作就踩中了非正式催收无证据留存第三方转达三大雷区。

下列情形不属于诉讼时效中断的是

更扎心的是,有人以为只要去法院就是安全的。李女士去年3月起诉后,4月因证据不足撤诉,结果诉讼时效还是从原借款日期计算,根本不算中断!这就是吃了不懂撤诉不算数的亏。

教你五招保住诉讼时效

1. 催收要用组合拳:发EMS特快专递(备注文件名称)、微信文字催收(别用语音)、现场录像催收三管齐下
2. 每半年催一次:在手机设置还款提醒闹钟,到期前15天启动催收程序
3. 抓住对方松口时刻:只要对方说出再缓两个月,马上录音或签书面协议
4. 巧用支付令:相比诉讼程序更快捷,同样能中断时效
5. 公证送达:对于失联的债务人,可通过公证处送达催收函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打电话催债能中断时效吗?

单纯打电话不能!必须有录音且对方承认债务才行。建议通话后补发书面催收函,写明某年某月电话沟通的内容。

问题二:自然灾害导致无法讨债怎么办?

《民法典》194条,不可抗力只能引起时效中止(暂停计算),且必须在6个月内发生。诉讼时效剩8个月时发洪水,不能中止;剩4个月时受灾,可补6个月。

问题三:在社交媒体@对方催收有效吗?

风险极大!被认定为未有效送达。杭州某法院判决明确:朋友圈催债不构成有效催收。必须通过实名制渠道且能确认对方收悉。

问题四:找债务人父母催收算中断吗?

不算!除非能证明父母是担保人或财产共有人。曾有案例显示,债权人连续3年找债务人父亲催款,法院仍认定超过诉讼时效。

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

起诉
7日内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7日内缴纳诉讼费
法院受理并立案
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
宣布开庭 > 法庭调查 > 举证质证 > 法庭辩论 > 法庭调解
调解协议
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收后生效
未达成调解协议
合议庭裁决或裁判
不同意
判决15日内,裁定10内提起上诉
启动二审程序
同意
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
结案
公诉
7日内审查
一审庭审
正常审理(2-3个月)
一审宣判
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
有罪/无罪/不负刑事责任
不服判决,上诉(被告10日内)
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
二审法院决定审理
全面审理,上诉不加刑
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原告10日内)
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
确有错误,抗诉
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
不抗诉
法院立案
5日内
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15日内
举证答辩
被诉主提出答辩状,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
开庭审理
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裁定
上诉
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
启动二审程序
不上诉
判决、裁定生效
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