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工头口头协议工资单价,现在不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和《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口头协议在劳动纠纷中同样具有法律效力!但关键问题在于——你得能证明这个协议真实存在!很多工人吃了哑巴亏,就是因为没留证据。包工头现在耍赖不认账,在法律上属于违约行为,但工人要维权必须拿出聊天记录、工友证言、工资发放记录等有效证据才行。
二、包工头赖账的3大套路,你中招了吗?
1. 翻脸不认人型:谁跟你说好这个价了?我工地都是统一价!
我们服务的准则是守信
《委托代理协议》中双方确认的方式、数额收取费用,不再产生其他收费!
遵守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律师诉讼代理服务收费政府指导价标准。
接受省市两级司法局、省市两级律师协会对律师提供的法律服务进行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和《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口头协议在劳动纠纷中同样具有法律效力!但关键问题在于——你得能证明这个协议真实存在!很多工人吃了哑巴亏,就是因为没留证据。包工头现在耍赖不认账,在法律上属于违约行为,但工人要维权必须拿出聊天记录、工友证言、工资发放记录等有效证据才行。
1. 翻脸不认人型:谁跟你说好这个价了?我工地都是统一价!
《民法典》第1065条规定,夫妻财产协议要具备法律效力必须满足三个核心条件:1.采用书面形式(口头约定无效);2.双方自愿签署(无胁迫欺诈);3.内容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实践中建议办理公证,尤其涉及房产等重大资产时,公证能有效防止后续争议。
上周刚处理完一个案子:王女士离婚时发现丈夫偷偷转移了公司股权,幸好他们签过财产协议明确股权归属,最终挽回200多万损失。现在连95后小夫妻都流行签协议,不仅为了防风险,更是在做这三件大事:
在法律实务中,简单一次性赔偿协议书是当事人为解决纠纷达成的最终解决方案。《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五条,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这类协议需满足三个核心要素:赔偿金额明确、权利义务终结条款、双方自愿签署。尤其要协议中必须载明双方再无其他争议等终结性表述,否则面临二次索赔风险。
老王去年被外卖小哥撞伤,双方签了个简单协议赔了5000块。结果三个月后查出骨裂,想再索赔却被法院驳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签协议前最好做伤残鉴定!常见的五大适用场景包括交通事故私了、工地意外赔付、宠物伤人赔偿、邻里纠纷和解以及网购退赔协议。
站在《民法典》第511条和《民事诉讼法》第24条的视角来看:合同履行地是法律规定的大范围(北京市朝阳区),而合同履行地点是当事人约定的精确坐标(朝阳区某某大厦3层会议室)。举个形象的例子,就像网购时合同履行地是卖家所在地(法律默认),但实际发货从隔壁城市的仓库发出(履行地点)。这俩概念最要命的区别在于——履行地决定打官司的法院,履行地点决定实际办事的位置。
去年上海某科技公司签了份服务器采购合同,合同里写着履行地:上海市,但安装地点只口头约定了浦东某数据中心。结果供应商把价值千万的设备送到了杨浦区的老机房,直接导致公司新项目延期三个月。这个案子打到法院,法官判决的关键依据就是:虽然合同履行地写的是上海市(确定了浦东法院有管辖权),但实际履行地点错误构成根本违约。可见在合同里把这两个概念掺和着用,分分钟赔得底朝天。
合同违约最有效的处理是及时采取法律认可的多维度救济措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守约方有权要求违约方继续履行、赔偿损失或采取补救措施。但真正有效的处理需要结合证据固定、谈判策略和法律程序三方面发力。在发现对方违约的第一时间,就要开始收集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合同文本等证据,评估是否发律师函施压或直接起诉,这些动作的时效性和专业度直接影响最终结果。
你付了10万定金买房,结果房东突然说不卖了。这时候千万别只会发微信骂人!先做这三件事:
作为执业律师,每天都要回答当事人这个问题:我想撤诉的话需要多久能办完?《民事诉讼法》第145条规定,法院会在收到撤诉申请后7日内作出裁定。但从提交申请到拿到裁定书,需要3-15个工作日。这个时间节点:案件已经排期开庭,最晚要在开庭3日前申请;若是简易程序案件,撤诉时间压缩到5日内。
去年处理过一起典型的买卖合同纠纷案,原告在立案20天后突然与被告达成和解。记得当时是周三下午提交撤诉申请,第二周周二就收到了法院寄出的准予撤诉裁定书。整个过程刚好7个工作日,算是比较顺利的案例。
《民法典》第577条,合同履行不符合约定就是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俗称违约行为。你网购的手机屏幕有划痕,装修公司把瓷砖贴歪了,房东提前赶你搬家,这些都算货不对板。法律上要求违约方必须继续履行、补救措施或赔偿损失,关键看合同怎么签、违约多严重。
最近有个开奶茶店的老板跟我吐槽,说供应商送的珍珠奶茶原料全是过期的。这不仅是质量问题,直接导致他三天被迫停业——这种情况就能主张直接损失(过期原料)和间接损失(停业利润)。去年还有个网红民宿案例,装修公司延误工期导致错过五一黄金周,法院判赔预期收益的70%。
当合同条款明显偏向某一方时,法律上构成显失公平情形。《民法典》第151条,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或缺乏判断能力签订的显失公平合同,受害方有权请求撤销。但单纯权利义务不对等不等于无效,关键要看是否存在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的情形。
朋友老张去年租商铺时,房东要求签生死状:租客需承担所有房屋维修费用,包括主体结构损坏。这种完全免除房东责任的条款,法院曾判决部分无效。类似的还有健身房的概不退费条款,教育培训机构的甲方可随时调整课程等单方权利条款。